上策天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应用

文章内容

香港华南海域九天天气_香港华南海域九天天气预报

zmhk 2024-07-09
香港华南海域九天天气_香港华南海域九天天气预报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香港华南海域九天天气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雷州半岛2.雷州半岛是哪里雷州半岛 
香港华南海域九天天气_香港华南海域九天天气预报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香港华南海域九天天气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雷州半岛

2.雷州半岛是哪里

香港华南海域九天天气_香港华南海域九天天气预报

雷州半岛

       中国第三大半岛。因古雷州而得名。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位于北纬21°15′~21°20′,东经109°22′~110°27′。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8500余平方公里。  雷州半岛海岸线  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有东海、南三和硇洲等岛屿,东海岛有海堤与大陆相连。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约1180公里,连海岛海岸线总长达1450公里。  雷州半岛辖区  湛江市是雷州半岛主要的城市,其辖雷州市(原海康县)、廉江市、吴川市(三个县级市)和徐闻县、遂溪县(二县),以及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四区),主要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调顺岛等。  突出于南海之中。北依岭南丘陵,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西濒北部湾,包括湛江、遂溪、雷州、徐闻4市县,人口500多万.  它和渤海属于我国的内海。政治上的内海   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西接北部湾,东连南海北部,呈东西向延伸,长约80公里,宽20~40公里,最窄处18公里,面积0.24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114米。  海峡全部位于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周高中低,为—北东—南西向狭长矩形盆地,中央水深80~100米,东、西两口地势平坦,水深较浅。海峡区海流较强,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海流自西向东流动,流速大,其他季节均由东向西流动,流速小。海峡是东南沿海进入北部湾的海上要冲。  在我国华南地区,海南岛与大陆上广东省的雷州半岛遥遥相望。它因海南岛又名琼州岛而得名。它是我国的三大海峡之一。琼州海峡最宽处直线距离为33.5公里。半岛地势平缓,西北高、东南低 , 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南部为玄武岩台地,占半岛面积的43.3%,略呈龟背状,台地上多分布有孤立的火山锥,其中石峁岭最高,海拔259米。中西部和北部多为海成阶地, 占半岛面积的 26.7%,海拔在25米以下。中东部为冲积和海积平原,占半岛面积的17.4%,地形平缓。半岛地表水缺乏,河流短少,成放射状独流入海,其中南渡河最大,长65千米,流入雷州湾,青年运河纵贯半岛北部,长236千米。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半岛岸线曲折,港湾众多。东部为台地溺谷湾海岸,南部为火山台地海岸,西部为海成阶地和台地溺谷湾海岸。港湾主要有湛江港、雷州湾、流沙港、乌石港、安铺港。半岛之东近岸海域中有30多个岛屿,较大的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新寮岛和东里岛。东海岛位于雷州湾与湛江港之间,面积247平方千米,人口约10万,地势平坦,东部有沙堤,东北蔚律港水深26~41米,西部沙滩宽阔,有长6820米的大堤与大陆相连。南三岛位于东海岛之北,由10个小岛进行围海造田连接而成,面积123平方千米。硇洲岛为火山岛,位于东海岛之东,面积53平方千米,岛上最高火山锥海拔81.6米,东部为陡崖。   雷州半岛古火山分布图 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3℃,1月平均气温16℃,7月平均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5~10月为雨季,9月为暴雨鼎盛期,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常年多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3米每秒。夏秋季多台风,年平均登陆台风2~3个。半岛东侧沿海为不规则半日潮,西侧沿海为规则全日潮。  半岛是中国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盛产甘蔗、橡胶、剑麻、香茅、 花生等。海产品主要有鲍鱼、对虾、龙虾、鱿鱼、蚝、珍珠 等。工业有制糖、食品、制盐、家用电器、化工、机械、建材等主要门类。交通较方便。铁路有黎塘-湛江、广州-湛江线与衡阳-友谊关、贵阳-柳州、北京-广州线相连。公路成网,干线有徐闻-广州公路纵贯半岛。水运以湛江为中心,港口主要有湛江、海安等,可通往沿海各地。民航以湛江为中心,通广州、海口、香港等。半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旖旎迷人的热带风光,主要风景区有湖光岩、东海岛、粤西热带作物试验站等。  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南部边陲,西控北部湾,东瞰南海北部大片水域,南与海南岛共扼琼州海峡,又是海南岛的重要依托,地位重要。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以半岛为基地,利用3、4月的北风季节,发起海南岛登陆战役,强渡琼州海峡,5月1日解放海南岛。%D%A补充:%D%A对于雷州得名的原由,一直以来总是有人好作这样诠释:雷州因多雷而得名。不久前雷州市一位作者也在文章中宣称:“雷州是仅次爪哇的世界第二大雷区”,象是为雷州作注。百度网《炎夏雷暴》词条亦云:“即使冬季,这一带(海南岛、雷州半岛)也能听到阵阵雷声,雷州因此而得名”。其实这些说法是缺乏依据的。  一、“因多雷得名”史无记载  我们常说的雷,其科学定义是:闪电出现时,闪道中因高温使水滴汽化,空气体积迅速膨胀而发生的强烈爆炸声。伴有雷声和闪电的天气现象,称雷暴。(见《辞海》)雷暴形成与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相关。专家认为,粤西北一粤中德庆、罗定—粤西南为广东的多雷暴地带。雷州半岛也属于多雷暴地带,而古雷州得名是否与多雷有关,还是不能妄加推测。  雷州始名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同时期,毗邻的儋州(今海南儋州市)、琼州(今海口市)、窦州(今信宜市)也分别于622、631、634年始名,可都不用“雷”字命名,莫非儋州、琼州、窦州的雷比雷州少?自唐贞观上溯至秦汉,儋州、琼州、窦州和雷州之地的雷,孰多孰少,史无记载。翻阅雷州的史籍,看到的是干旱的记载,世代祭雷祈雨的记载,却没有雷暴灾害的记载。《雷州府志》录有雷州古谚“雷打秋有作无收,秋打雷稻籽累累”,并作了诠注。说是雷州人祈盼多雷雨,每年立秋之日有听雷测天的习俗;“秋打雷稻籽累累”,意为“秋后多雷乃祯祥之兆”。此谚至今仍在雷州半岛的乡村中流传,究其原因是因为古今气候未有根本变化。雷州半岛今天绿畴万顷,代替了历史上的“赤地千里”,是在***领导下,广大人民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大力兴办水利的结果,并非多雷多雨使然。  对于雷暴的成因及我国雷区的分布,哪里多雷,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林之光在其专著《中国气候及其极值》中,有全面的阐述。林之光先生的论断是,“中国的雷暴的分布是南方比北方多,山区比平原多,陆地比水面多。”他以建国后五十年各地气象台站提供的资料为依据,进行科学分析,认定我国的多雷地区首推云南、海南,次为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区北部,第三是两广地区。专家认为,雷州半岛虽属两广雷区的范围,但由于三面环海,平均海拔才25-70米,无高山,由热力条件引发的雷暴,相对于海南、粤中、粤北及粤西山区,是少而不是多。权威的气象资料显示,云南勐腊年均雷暴日数达123.7天(最多148天),海南儋县122.5天(最多139天),云南景洪120.8天(最多149天),海口市112.7天,信宜市108.9天。而湛江市(总面积的70%为古雷州辖地)年均雷暴日数为94.6天,古雷州的腹地今雷州市年均雷暴日数是96天,均不及印尼爪哇物茂的年均雷暴日数322天的三分之一。至于以“冬雷阵阵”说雷州多雷,也不科学。林之光指出,我国长江、巴山以南地区冬天都有雷,终雷最晚的地区是云南勐定、镇源。少与多是相对而言的,如能察今知古,那就很难推论出古雷州最多雷。也许古时雷州之雷也就是南不及儋州、琼州,北不及窦州。问题还在于,自唐武德、贞观年间(儋州、琼州、雷州、窦州始名时期)至建国之初,中国各地都没有完整的气象资料,关于雷暴的记录更是凤毛麟角。不论谁说古雷州是因多雷得名,都是没有证据的。  二、“雷州多雷”的不经之说   说雷州以多雷而名者,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很可能源自一些远久的传说。这些传说见于史籍,世代流传,穿凿附会,自圆其说,可概括为“雷州多雷说”,其说有三。  其一,“猪雷说”。说是雷州这个地方很多雷,到了冬天都变成猪蛰伏到地下。人们把这些猪雷挖出来煎煮,给它温暖,让它立春后回到天上行云化雨。然而,古时有识之士就认为这种传说是荒诞的。明《雷州府志》指出,“雷自贞观始名,说者谓其多雷,至冬蛰而为彘,郡人掘而煮之,其说近诞。”  其二,“风雷说”。说雷州有座擎雷山,山上经常生出雷来。这山有洞窍与琼州的息风山相通,琼州那边一刮风,雷州这边就打雷。琼州风多,所以雷州雷多。清《雷州府志》指出,“此为不经之说”。  其三,“阴雷说”。说雷州不但有阳雷,而且有阴雷。阳雷有声音,主生,行云化雨,造福人世。阴雷无声,也看不见,主杀,专事惩办恶人。那些连得什么病都来不及知道而突然死去的人,就是被阴雷击死的,其原因是他本人作恶或是他祖上有人作恶。至今这种“阴雷说”在雷州半岛的一些乡村中仍有流传,也有人相信。清《雷州府志》照录此说,并不否定。  “雷州多雷说”告诉人们,雷州之地天上有阳雷,人间有阴雷,山上有风雷,地下有猪雷,真可谓雷州无处不有雷。“雷州多雷说”是科学不昌明时代的产物,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自古以来就有人跟从、附会。因此,雷州就“多雷”了。  三、“多雷说”与雷文化  “雷州多雷说”,以现代科学观点看,固然荒诞不经,不可置信,它却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以讹传讹,世代不绝。   雷祖祠 据史家考证,雷州半岛上的先民是西瓯、骆越人,唐时称俚人,即今天黎族、壮族的祖先。骆越人图腾崇拜雷电,制造青铜鼓以象征雷,铜鼓既是神器又是乐器,供奉铜鼓为神,又击鼓作乐,相娱为乐。俚人传承,供鼓祭雷,相沿成习。唐贞观五年(631年)陈文玉任东合州刺史,三年后奏准朝廷将州名改为雷州。陈文玉在任八年,雷州大治,死后被谥封为“雷震王”,朝廷派礼臣到雷州建祠以祀之。后人尊陈文玉为雷祖,其祠称雷祖祠,人们又把陈文玉神化,有许许多多故事说他是雷种、雷神。雷州境内的人民,不论是俚人还是北来移民汉人,都一致尊崇雷祖陈文玉。俚人信仰天雷,汉人信仰道教中的雷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祭祀雷祖活动中,俚汉文化观念合二而一。俚人依祖先传统上供铜鼓,汉人从道教上供猪牛羊牺牲品。汉人念念有词,顶礼膜拜;俚人呼天唤地,击鼓铿铿。最初的祭祀理念是既祭雷祖,又祭雷神,也祭天雷,而随着陈文玉的神化,以及各种各样的雷传说,雷祖、雷神与天雷已浑然一体,后来祭祀活动就简称为“祭雷”了。  史料显示,雷州祭雷的宗旨,就是祈求雷神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明清二代,汉人从福建等地大量移入雷州,俚人的后裔黎族、壮族被逼走海南、广西,雷州渐渐成了汉人的一统天下。雷州祭雷习俗在传承中嬗变,至明末清初演绎出“雷州换鼓”的雷文化高峰。  所谓雷州换鼓,就是“每年定期供鼓以祭雷”,祭雷时供上新鼓换下旧鼓。换鼓是祭雷的俗称。雷州人称铜鼓为雷鼓,称天雷为天鼓,击铜鼓象征天鼓,祈祷雷声常作,雨水充沛。换鼓之日,州内官民齐集雷祖祠前,还有高廉琼的州县官员应邀前来助兴。新供的100多面大雷鼓,以铜锣、铜钹伴配,进行击乐大演奏。鼓声如雷,天崩地裂。在击乐声中,巫师、道士千般作态,亦咒亦歌,离奇怪异;又有善男信女组成的祈祷仪仗队,载歌载舞,酬雷谢天,惟妙惟肖。因而雷州换鼓以其规模天下无双,祭雷演技天下叫绝,与广德埋藏、钱塘江潮、登州海市并称为天下四绝。  《广东新语》云:“雷人辄击鼓享神,亦号雷鼓,云雷天鼓也,霹雳万物者也。以鼓象其声,以金发其气,故以铜鼓为雷鼓也。”可见,雷州祭雷,以雷鼓象征天鼓,创造的是雷鼓作声,天鼓相应,天人合一,人神共乐的精神境界。这就是雷州换鼓的精神实质,也是雷文化的精髓。  雷图腾——雷传说——雷州——雷震王·雷祖——雷神——雷州换鼓(祭雷),这就是古雷州的雷文化发展脉络。雷文化延续了上千年,“雷州多雷说”也延续上千年。如果今天有人以“雷州多雷说”为依据,作出“雷州以多雷而得名”的结论,那也是不足为奇的。  四、州以雷名的历史记载  历史记载,唐贞观五年(631年),陈文玉出任东合州刺史,唐贞观八年(634年)表奏朝廷要求将州名改为“雷州”,其理由是东合州与该州古时的名称合州、南合州容易混淆。至于陈文玉为什么用“雷”字为州名,没有史料可资查考,但我们可以进行猜想。  猜想一,陈文玉以雷为州命名,其目的是促进民族团结,凝聚俚人的民心,以利管治。陈文玉是汉人,他的前任是俚人首领。俚人敬仰崇拜雷,又有祭雷的习俗。以雷为州命名,是对俚人的尊重,表明陈文玉要当俚人的父母官,这样俚人就会拥戴他,辖区之内政通人和可以期望。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雷州得名是出于崇雷敬雷,并非因为多雷。  猜想二,陈文玉以雷为州命名,既是为了迎合民俗,也是对上天的祈祷,愿州内雷声常作,风调雨顺。陈文玉所处的时代,是雷州半岛从狩猎过渡到农耕的时代,陈文玉出生于海康县一个猎户人家,对狩猎与农耕的艰难看得清楚。农耕仰赖天泽,要年丰岁稔,只得祈求雷神庇护,及时行云化雨,润泽州境。以雷为州命名,意在敬示州托,望多加眷顾。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雷州得名是因为敬雷、盼雷,也并非因为多雷。  也许还可以作很多的猜想,但猜想毕竟是猜想,猜想不能代替史实。总而言之,州以雷命名也许与雷有关,但究竟是因雷多而得名,还是因雷少而得名,均无可考。据现存最早的《雷州府志》记载:雷州“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以此。”这证实,是因为州府南面有擎雷山,州才以 “雷”命名。权威的辞书《辞海》、《辞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尊重了历史记载,对雷州或雷州半岛都没有作出“因多雷而得名”的诠释。我们也应尊重史实和科学,不要轻言“雷州因多雷而得名”。%D%A补充:%D%A神秘的雷州石狗雷州文化源源流长,由于雷州半岛是红粘土,所以文化有红土地文化之称,雷州半岛有很多特色文化,都是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流传至今,对后人有很大启发......  雷州话雷州的主要汉语方言。来源于福建的闽南话,汉代已基本形成。据明万历《雷州府志》载,当时雷州话叫“东话”或“客话”,其特色是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许多基本词汇与潮州话和蒲田话大致相同,但因受官话、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发生差异性的变化。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包括雷州市、徐闻县全部,遂溪县、湛江市区和郊区的大部分,以及雷州半岛北部的廉江、吴川、电白3县的一部分,人口超过500万。雷州城的雷州话是雷州话代表方言,是正音。现出版有《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话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  雷州歌用雷州话演唱的民歌。汉代形成于雷州市,流行于雷州半岛。是广东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国131个歌种之一。其格律严谨,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韵,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阳平声,第二句尾字则用阴平声。每句句首都可加两三个字,叫“歌垫”。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以及双关、重叠、连珠、倒装等10多种。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民间男女老幼都会唱,遇事随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州音乐雷州的民间器乐曲。始于明盛于清,流行于雷州半岛和湛江地区。雷州音乐按演奏形式可分为:将军令,气氛热烈,气势磅礴;小牌,旋律流畅优美,轻松活泼;坐门楼,多用于庆典,乐手坐在门楼下(大门口)演奏;戏套,为雷州歌剧和黎戏(雷州木偶戏)的场间气氛音乐,也用于日常生活。?   雷剧雷剧原名雷州歌剧。源于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于雷州市。其唱腔音乐、锣鼓音乐别具一格。初期以雷州歌谣腔为主唱腔,后在原唱腔基础上创作出数十种新唱腔,按其体系可分为“高台”、“雷讴”。?  雷州的佛教唐代佛教开始传入雷州,以后不断发展。现全市保存较好的寺庙有108座,其中雷州城区有66座,僧尼583人。全市有60多人分别在广州、香港和美国等地佛教组织任法师或住持。佛教音乐已搜集到50多种,结构严谨,旋律流畅。?  雷州白斩狗南宋初年在雷州城兴起的一种传统食俗,把狗宰杀后煮熟,放在砧板上斩碎来吃,称白斩狗。雷州人很喜欢吃狗肉,市场上卖狗肉摊档比比皆是。尤其是冬天,吃狗肉可以御寒,是穷人的大补。甚至有人说:“将钱买狗吃,好过买被盖。”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湛江市赤坎高州街就有一家“老友记”小店,专营雷州狗肉生意,因为经营得法,曾名噪一时。吃白斩狗很讲究调味,狗肉摊档必备有花生油、酱油、生粉、糖、醋、辣椒等作料制成的调味品,免费供应顾客。家庭制作狗肉,更讲究烹调方法。?  雷州白?清代最为兴盛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雷州白?用糯米粉作皮,用白糖、椰丝、芝麻、猪肉末、冬瓜糖、生黄皮等作料作馅,捏成?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即成。雷州白?素以馅多皮薄、油水充足、既香又甜著名,尤其馅里椰丝要下足猪油炒熟。?  雷州大粽兴盛于明代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雷州城东西洋盛产大米,尤以糯米著称。城里商贩便就地取材用糯米裹粽上市出售。因雷州粽用料足,体形大,人们称为“雷州大粽”。雷州大粽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糯米洗净(放在油锅里炒过更佳),用虾米、猪肉等配料作馅,然后用粽叶包裹,再用草绳捆紧,放进锅里加水煮熟即成。旧时雷州摊档卖粽,一般是连锅带粽搬上街头,放在火炉上面,边卖边加热。糯米软滑可口;虾米、猪肉作馅,香味袭人,且白糖又多,在当时确是一种比较实惠的食品。顾客吃饱后,档主又免费赠送一碗粽水,既可解腻,又可品尝粽叶风味。如今,雷州城入夜后,街上传统卖粽摊档比比皆是,为雷州人的夜生活增添情趣。不过,由于人们早已解决温饱问题,雷州大粽风味虽依然如故,但体形比以前小得多了。?  甜酒地方风味小吃。俗称“甜糟”。相传始于宋代。与白?NB36C?、大粽合称雷州三大甜食。它以糯米酿制,荔枝大糯米或六月糯仔米最好,其他糯米也可,但滋味大为逊色。甜酒糖水就是甜酒加黄糖煮水打底,舀到碗里时,再加适量未经煮过的甜酒。煮过的稍烂,有渣,加上生甜酒,就恰到好处,香甜可口。爱吃生甜酒的人也很多,因为生甜酒保留了甜酒的固有滋味。甜酒葡萄糖丰富,雷州人视为冬令补品,往往把炒过的熟鸡肉浸到 南珠甜酒中去,每天喝一二碗,可补身益血,产后妇女尤宜。?  南珠珍珠有东、西、南珠之分。国际市场上评价说:东珠(日本产)不如西珠(欧洲产),西珠不如南珠(中国雷州产)。南珠特点是“光、重、圆、大”,是珠中上品。南珠价格相当昂贵,历来被人们视为华丽、贵重、富有、吉祥的象征。南珠既可制作项链、首饰,又可制作药品、饮料、日用化妆品等。从三国时起,雷州就有珠民采珠、养珠,史称“南珠故乡”。明朝在雷州设置专事采珠都,多次派官员和太监大量采办南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南珠养殖始于1966年6月1日。现有南珠养殖场3333个,养殖面积3000公顷,珠核厂21家,珠壳粉末厂12家,南珠项链加工厂103家。南珠年产量达9657公斤,产值1.21亿元,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珠产量的2/3。珠民们现已普遍掌握科学植核法、珠贝养殖法、夏季植核法、南珠加工法等技术,使南珠养殖周期缩短,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更好。?  葛布中国向有“北有姑绒,南有女葛”之说,“南有女葛”指的是广东雷州妇女织的葛布。这种葛布从汉代起就是进贡皇帝的主要物品。雷州葛布“百钱一尺,盛行天下”,布质精细,光滑耐用,颜色像褐色象牙。雷州人最善于纺织葛布。葛的主要产地是阳江、硇洲和雷州,而葛布纺织主要是雷州。广东葛布很多,雷州葛布才是正宗。雷州妇女大都是以纺织葛布为生,纺织的葛布有粗有细。精细工纺织出的葛布,质量上胜过绸缎,薄如蝉翼,重量仅有数铢。 [编辑本段]雷州半岛美食小吃  芋头饭   是用芋头切成条块,用油炒一下,然后伴米煮成饭。芋头饭特别香口,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广西的芋头是给皇帝的贡品,雷州人用来作饭给客人吃,也是一件创举。芋头也有一定的药用和保键作用。《本草纲目》云:芋头“可宽肠胃,疗烦热”。游客到雷州一游,吃了碗芋头饭,真是一件慰事。  罗卜饭   是用的罗卜铸成条丝,加点配料,和米煮饭,吃了润喉滑嘴甜口。《药性歌拾四百味》云:“有降气化痰,消食积作用。”外出的人品尝油腻的东西多了,吃碗的罗卜饭,清清肠胃也是件好事。  “蛤骝叶”饭   这是雷州人取的名,这种饭,在我们乡下,只有坐月的妇女才能吃上它。至于蛤骝这种植物有什么药用价值,书上还没有记载。在雷州,喜欢吃这种饭的人可不少。%D%A

雷州半岛是哪里

       去张家界吧,那里很美,离湖北很近的

       景点简介: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隆起与洞庭湖沉降区结合部,介于东经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纬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间,东接石门、桃源县,南邻沅陵县,北抵湖北省的鹤峰、宣恩县。市界东西最长167公里,南北最宽96公里。全市总面积9653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5%。张家界市的地层复杂多样,造化了当地的特色景观。

        在张家界市区境内,由于受地理、地层、构造、气候等诸多条件的影响,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观。从地势上来看,张家界市西接云贵高原,东临洞庭湖,北与鄂西山区接壤,南又与雪峰山毗连。其总的地势是:东南与中部低,四周高,沿澧水河流两岸,又有一块一块的冲积土平原。该市境内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溪流发育,各条溪流的均汇集到澧水河,然后从西向东,一直流进八百里洞庭湖。湖内,沉积着几十米几百米厚的泥沙。与洞庭湖相反,从东向西,地势又逐渐升高,到市区中心地段,便出现了海拔高达1500余米的天门山、七星山等高山峻岭。有高山峻岭,又有低谷平原,这就是本区独特的流水侵蚀地貌。

        武陵源景区内的巨厚的石英砂岩,产状平缓,使岩层不能沿层面薄弱部位滑塌,覆盖在志留系柔性的页岩之上。重力作用,使得刚性的石英砂岩垂直节理发育,在水流强烈的侵蚀作用下,岩层不但解体、崩塌,流水搬运,残留在原地的便形成雄、奇、险、秀、幽、旷等千奇百怪的峰林,是武陵源风景区的主体。慈利县五雷山风景胜地,同样也是由同一层位的石英砂岩组成,岩层产状也平缓。五台山顶部有黄绿色的页石、泥灰岩覆盖,它是隔水岩系,可以保护下伏砂岩免受流水侵蚀。

        流水侵蚀地貌

        在市域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来不及将河流拓宽,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窜成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张家界市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这种河谷地貌。

        喀斯特地貌

        近年来学术界也称岩溶地貌,也是张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点。约占全市面积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种类,不论地表、地干,其堆积物均发育齐全,是我国湘西北喀斯特地形发育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桑植县、慈利县大部,武陵源区、永定区东南部是这一地形发育的地区。地表喀斯特地形的溶沟、溶槽、石芽、干谷、石丘、石陵市内各地可见,唯石林在市区少见,在天门山风景区能见到一些单个石柱,但很少成林。湘西北地区只有在自治州花垣县小排吾一地,有一片石林,俗称“石栏栅”,颇引人注意, 也吸引了不少游人学者观光考察。

        地下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积物形态。在张家界,更是堪称一绝。其溶洞规模,桑植县的九天洞能列入世界洞穴学会会员洞,也真不愧为亚洲地一洞的响亮称号,可见不是一般。九天洞和位于武陵源区的黄龙洞,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地形的代表。它们集溶洞、溶洞河、暗河、落水洞、漏斗为一体。其洞内喀斯特堆积物,石钟乳、石笋、石柱更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可以说,想什么,像什么,极大地拓展了游人想象的空间,往往使人很难找到恰当的词汇和语言来赞美她。

        张家界市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武陵山脉自贵州云雾山分支 入张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来凤龙山入市辖桑植县历山,桂英山,青龙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红溪山,朝天山,青岩山,茅花界。南支行于澧水,沅水之间,有七星山,崇山,天门山,延入慈利县的大龙山,天合山。三支均到东到洞庭湖冲积平原而消失。

        张家界市境内山峦重叠,地表起伏很大,最高点海拔1890.4米,最低点海拔75米。张家界,奇峰三千,秀水八百,张家界的山大多是拔地而起山,山上峰峻石奇,或玲珑秀丽,或峥嵘可怖,或平展如台,或劲瘦似剑。张家界,既有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奇观,又有举世罕见的砂岩峰林异景。

        武陵山脉

        盘踞湖南的西北角,属云贵高原云雾山的东延部分,山系呈北东向延伸,弧顶突向北西,新华夏构造带之隆起,海拔在1000米左右,峰顶保持着一定平坦面,山体形态呈现出顶平,坡陡,谷深的特点,最高峰壶瓶山海拔2098.7米。武陵山脉山原土地地貌发育自关向南分为3支。北支:分布于湘、川、鄂边境的八面山、八大公山、青龙山、东山峰、壶瓶山;中支:沿澧水干流北侧,有天星山、红星山、朝天山、张家界、白云山等;南支,从贵州省境延伸过来,进入湖南省有腊尔山、羊峰山、天门山、大龙山、六台山等,为武陵山脉的主脉,是澧水与沅水的分水岭。上述三支山脉均消失于洞庭湖平原。武陵山脉纵贯湖南省西部,成为东西交通的屏障,但局部地段有较低的山隘、如洞口等地,构成东西交通的通道。

        天门山

        天门山古称云梦山,又名玉屏山。坐落在张家界市区以南10公里处。公元263年,因山壁张家界天门山崩塌而使山体上部洞 开一门,南北相通。三国时吴王孙休以为吉祥,赐名“天门山”。 天门洞,位于海拔1260多米的绝壁之上,门洞高131.5米,宽57米,深60余米。据地质专家考证,门洞中央系东西岩层向 斜的交汇处,因挤压而导致岩石破碎崩塌,最终于263年形成门洞。天门山海拔1517.9米,因与山下市区相对高差达1300多米,故尤显伟岸挺拔,其天际线之美,堪为山的典型。

        天子山

        天子山位于武陵源境内北部,它东自深圳阁起,西至将军岩止,绵延近40公里。南边张家界,东南与索溪峪相接,属开展陵源三大景区之一。 天子山面积67平方公里,最高点昆峰海拔1262米,最低占领泗南峪海拔534米,天子山地处开展陵源腹地,地势高,四面都可观景,具有授视线长,画面宽阔,景层丰富等特点有人评价:"谁人识源",她峰多、峰高、峰剞,真是峰外有峰,峰中有峰。天子山素有"云雾、月 霞百、日、冬雪四大剞观。

        杨家界

        杨家界地处张家界市以西,北邻天子山,西抵袁家界,离张家界森林公园只有十公里,属武陵源中湖乡管。海拔1000多米,险特、雄奇的悬崖陡壁,属张家界四大核心旅游景点之一,其中乌龙寨、空中走廊、三道鬼门关、土匪窝等景点已列入张家界经典游览线路。

        八大公山

        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距桑植县城85公里,雄踞武陵山脉北端,澧水源头,其主峰斗篷山海拔1890米,为武陵山之巅,景区由斗篷山、杉木界、天平山五大林区组成,总面积4.49万公顷,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长江南部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森林。

        袁家界

        袁家界位于杉刀沟北麓,地处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海拔1000余米,四周陡壁悬崖,矗立在武陵山区之中,恰似乎地突起高台。是以石英岩为主构成的一座巨大而较平缓的山岳。上袁家界有三条路可选择:第一,直接从水绕四门乘坐百龙电梯上山,再转车景区环保车抵达袁家界。第二,可从天子山乘坐环保车40分钟后抵达袁家界停车场。第三,可从金鞭溪中途的乱窜破上袁家界。

        黄石寨

        黄石寨亦名黄狮寨,原名黄丝寨,黄氏寨。因古有一道人名叫黄石公在此隐居而得名,是张家界旅游区的精华,向来有"不登黄狮寨,枉到张家界"之说。它海拔1200多米,由诸多的悬崖峭壁共同托起而形成的一块南高北低的台地,面积16.5公顷。其主要景点有:天书宝匣、定海神针、南天一柱、金海探龟等,是张家界美景最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张家界最大的凌空观景台。

        金鞭溪

        金鞭溪是天然形成的一条美丽的溪流,因金鞭岩而得名。溪水弯弯曲曲自西向东流去,即使久旱,也不会断流。走近金鞭溪,满目青翠,连衣服都映成了淡淡的绿色。流水潺潺,伴着声声鸟语,走着走着,忽然感到一阵清凉,才觉察有微风习习吹过,阵阵袭来的芬芳使你不由得驻足细细品味。清澈见底、纤尘不染的碧水中,鱼儿欢快地游动,红、绿、白各色卵石在水中闪亮。阳光透过林隙在水面洒落斑驳的影子,给人一种大自然安谧静美的享受。

        金鞭溪因流经金鞭岩而得名,全长5700米,穿行於绝壁奇峰之间,溪谷有繁茂的植被,溪水四季清澈,被称为“山水画廊”、“人间仙境”。有诗赞曰:“清清流水青青山,山如画屏人如仙,仙人若在画中走,一步一望一重天”。途中你会看到点歌台,那里有土家姑娘时刻准备为游人唱民族歌曲,只要付十元钱她们就会为你引吭高歌,当然,如果你不想花这个钱,也可以在一边听听别人点的歌,听完后走人。

        十里画廊

        金鞭溪金鞭溪沿线是武陵源风景最美的地界,从张家界森林公园门口进入后,往前步行300米左右就是金鞭溪的入口,全溪长5.7公里,穿行在峰峦幽谷云间,溪水明净,跌宕多姿,小鱼游弋其中,溪畔花草鲜美,鸟鸣莺啼,人沿清溪行,胜似画中游。

        金鞭溪穿行于深壑幽谷之间,溪的两边千峰耸立,高入云天,树木繁茂,浓荫蔽日,这儿溪水潺潺、琉璃飞瀑,奇花异草与珍禽异兽同生共荣,构成极为秀丽、清幽、自然的生态环境,被称为“世界最美的峡谷”,“最富有诗意的溪流”。

       张家界四奇:声、月、影、光

        奇声:在张家界的神堂湾旅游,你会发现湾内深不见底,神秘莫测。更令人惊奇的是,只要人走近湾边,耳际便会隐隐约约响起敲锣击鼓、人喊马嘶的声音,似有千军万马正在鏖战。

        奇月:每逢春夏季的农历月中,久雨初晴的晚上八九点钟,在天子山月亮垭看到的圆月是红色的,就像早晨初升的太阳,血红血红,发出红色的光环,把贺龙公园、石家檐、神堂湾一带照得通红,这种现象可持续一个多小时。

        奇影:如果你沿金鞭溪源上游览,在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时,你会惊讶地发现,你的影子会由一变二、由二变三,人动影随,任你前进后退,左跑右窜,跟随你的始终是三个影。

        奇光:茫茫西海是一个奇特的石林世界,石峰数以千计。在神堂湾与贺龙公园之间,有一根高达200米的石柱,石柱顶部的两个石峰之间嵌着一块小石头。这块神奇的石头和石峰每年发一次光,亮光就像烧电焊那样,火花四射,光芒可照亮神堂湾一带。

       张家界的十大绝景

        1.神鹰护鞭

        2.御笔峰

        3.采药老人

        4.仙女散花

        5.将军岩

        6.天下第一桥

        7.西海石林

        8.神兵列队

        9.仙女照镜(宝峰湖景区)

        10.定海神针(黄龙洞景区)

        风土人情

        哭 嫁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够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同姓婚规

        土家族在同姓为婚的问题上十分谨慎,仅限于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内通婚为大逆。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即使是符合土家婚规的同姓婚姻,也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土家人认同。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即可结为夫妻。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自由恋爱,结为终身伴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包办婚姻,清乾隆《鹤峰县志》载:“至于选婿,由祖父母、父母主持,不必问女子愿否。如女子无耻,口称不愿,不妨依法决罚,一与聘定,终身莫改。”

        赶年

        土家族团聚过年有其独特的习俗:若腊月大则二十九过年:腊月小则二十八过年。土家人把提前一天过年称之为“赶年”。

        命字

        命字:俗称取号,男子多用朱漆金字木匾迎亲,迎亲前一日,亲友鸣鼓奏乐将木匾送至新郎家中。父亲率新郎拜领,谓之拜号匾,拜毕将匾悬挂于堂壁,谓升号匾。升号匾要三吹三打,鸣炮奏乐。鸣炮后,设筵堂中,挑童子九人加新郎共十人,叫做“陪十兄弟”,并且称十人中新郎为“状元郎”。

        九子鞭

        九子鞭又叫“天神鞭”,流行于汉、白、土家各族民间,尤以白族人民最为喜爱,他们把幸福、吉祥寄托于神灵,为取悦神佑,伐深山紫竹,竹顶开孔,内置九枚铜钱,鞭长约1米到1.5米左右,大小以本人手握为适,饰以花穗赤绸,紫里带红,十分醒目。打九子鞭既可独舞,又可群舞,少则一人,多则上百。表演者手握鞭杆,伴着唢呐不停舞动。方法有单手拍,双手舞花,盘绕。时而在脚外侧或内侧拍打,时而又在肩上臂上轻敲,动作优美而粗犷。鞭杆舞动,古钱相擦,发出的响音富有韵律节奏,颇为动听。动作有“天女散花”、“姊妹相会”、“雪花盖顶”、“拦门左右”、“螃蟹夹草”等。

        土家祭祀

        土家人祭土地神,是为了祈求作为一方之主的土地神保佑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也保佑一村人平安、驱邪护村。土家人对土地神十分虔敬,凡土家族地区每村每寨都有一个或多个土地庙,随处可见。土地庙形式多种,有用大理石精心搭建的,也有用四块粗毛板搭建的简易庙或依山洞岩屋而建的土地庙。

        高花灯

        高花灯是流行于永定沅古坪一带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时,十二人至十四人不等。配有锣、钹、唢呐、鼓等乐器。每人手中拿一盏纸扎灯笼,内点蜡烛两根,顶扎一木偶像,用五色纸剪成戏文故事如“八仙” 、“瓦岗寨”,“梁山英雄 ”之类。高花灯表演有一套程式,要求东起西落,进一个“半边月”,出一“月团圆”,舞个“太极图”。亦可进民房表演,叫“愿灯”,多为祝福、还愿或为某家喜事凑趣。打吆喝、打口哨则只能到户外表演,叫“众灯”,是让大家看的。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摆手舞又名“社巴”,整个活动以祭典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容。祭礼仪式毕,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土人作战前跳此舞以助长士气。摆手舞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击大鼓、鸣大锣,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舞蹈时双手呈同边摆动,踢脚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意境生动。摆手舞不仅是民间一种**和健身性质的体育活动,亦是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正是“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呓嗬。”

        三棒鼓

        三棒鼓,唐代称三仗鼓,约于明代传入本境,并逐渐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每年春节,艺人们结伴走村串寨拜年,表演对象不分贫富,户户必到。如遇贫寒之家,表演者将别家赠送的礼品相送,意在人人过节欢喜。充分体现出土家人热情好客,心地善良的民族性格。对加强民族间团结有一定的作用。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组成,一人击鼓唱词,一人锣鼓配乐,一人耍花棒。花棒三根,长一尺,舞者左右各执一根,将另一根抛在空中,左右开弓,击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也有以刀代棒,以五刀代三棒的技艺。钢刀在空中欢跳,银光闪闪,左右穿梭。技艺高强者,突然把刀抛得极高,来一个腾空飞脚,转身外摆,继续接刀上抛,令人眼花缭乱,不禁称绝。打三棒鼓,通常有“闹春耕”、“收割打场”、“庆丰收”、“拜年节”四套,分“鲤鱼跳龙门”、“玉女穿梭”、“板岩漂滩”等项目。打三棒鼓技巧性强,表演时需高度集中,用力适当,贯通一气,并与演唱者默契配合。

        其 它

        土家族在改土归流前,有“背婚”之俗,即新娘由其亲属背负到男方;改土归流以后,新娘由其亲属背到大门,然后坐轿或步行。无论坐轿或步行,都要穿露水衣。土家族迎亲时的拦门礼独具特色。土家族青年男女结婚时,男女双方各请一位能说会道的人当总管,男方总管(也称路督管)率领迎亲队伍到女方迎亲,女方要在大门外摆一张桌子,双方总管对歌或对白。如果男方总管唱嬴了或讲嬴了,就把桌子搬开,让他进大门;如果男方总管唱输了或讲输了,则要从桌子下面爬过去。

        土家族新郎、新娘拜堂以后,双方要同奔洞房,抢坐新床,俗称“夺床”。其坐床习惯通常是男左女右,以床的中线为界。有心计的新娘,常抢坐在床的中线上,以象征未来在家庭中地位。新郎亦不甘示弱,尽量把新娘挤到线外,彼此互不相让,直到新郎把新娘的盖头揭开后,新娘嫣然而笑,夺床就此结束,然后夫妻共饮交杯酒。土家族青年男女婚后三日回娘家,俗称“回门”,一般当日返回。

       张家界特产

        葛粉 是从藤本植物葛根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纯天然营养佳品,它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补肾健脾、益胃安神、清心明目、润肠道便及醒酒等功能。临床表明,对防止动脉硬化和降血压、抗老、治冠心病、健美皮肤、增加脑及冠状血管血流量、增强记忆力、提高儿童智商等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鸽子花:书名珙桐,又名空桐。是我国特有的单科种的古老,孑遗的珍贵树种,属珙桐科珙桐属, 为落叶乔木,胸径一般为50厘米,高十五米至三十米。其木材为浅**,结构均匀,轻软,是制作仪器、乐器,家具的好材料。“物以稀为贵”。珙桐这一珍贵树种,在世界稀有,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重视。他们不畏艰险,远涉重洋,来我国实地考察,引进苗木,进行栽培并获得成功。一 九七五年,国家规定珙桐为国家一类保护树种。

        龟纹彩:在天子山顶一带,有种石头其纹路恰似乌龟纹,当地人称“龟岩”,这里的工匠们以它为原料进行手工雕琢.镂刻成石龟、石牛、石马、石龙、石香炉、石砚等工艺品,其形态之逼真、艺术之精湛、栩栩如生,深得游客的喜爱。现不仅在本地区销售,而且还远销日本、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一带国家。

        土家织锦:土家族又名“西蓝卡谱”,是用一种古老的“木腰机”为机器,以棉纱为经、以五彩丝线或棉线为纬,完全用手工做成的工艺美术品。它色彩鲜明、跳跃、对比强烈、线条对称。其品种有:壁挂、香袋、服饰、旅游袋 、沙发套、坐垫、室内装饰等多种,上面一般都表现的有山水、人物、树木、花卉、飞禽走兽等,形象十分逼真。

        岩耳 :又名石耳,生长在张家界的绝壁之上,岩耳是岩石的苔衣,[1]体呈叶状,背面大都为灰色或黄褐色,它营养丰富,并有消炎滋补的特殊功能,既是食品,又是药品,《本草纲目》记载:“石耳气味益精。” 岩耳为张家界山珍,它不仅是山民餐桌上的上等菜,而且是国宴的佳肴。由于岩耳得来不易,连那些长住名山宝刹的和尚,都把它当作佛家珍物,如果偶然得到岩耳,便“宝而藏之”,用来馈赠教友和亲朋。吃岩耳必须得法,先将干岩耳放在30-70℃的温水中浸泡七八个小时,等岩耳舒展以后,再用淘米水轻轻揉搓,将沙与灰尘洗净,再滤干食用。岩耳炖鸡汤,其味鲜美,但必须等鸡肉基本炖熟以后,再放入岩耳,切忌同鸡肉一起炒炖。岩耳炖排骨与猪蹄,也是上品,做法同上。您来到张家界欣赏风光秀丽的山水,一饱眼福;再喝上一碗好客的主人用白沙泉水熬制的香味浓郁的岩耳鸡汤,又可一享口福。

        金香柚:产于江垭九溪村,《九溪卫志》载:“卫城产柑、桔、柚,他处者不及也。”果呈长圆头形,易剥离,油泡具特异香味,果肉米**,汁液丰溢,落口消融,香甜爽气,其品质可与沙田名柚媲美。

       张家界最佳旅游季节(4月-10月)

        张家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8°c,可谓四季如春,所以张家界旅游最佳时间是每年的4月-10月,尤其是4月和10月这两个月份,张家界的自然风光最美,当然是张家界的最佳旅游时间。

        张家界7月会经常下阵雨,下雨的时候山路较滑,并且有山中常起雾,登山的时候需要注意。而在雨后1-2个小时的时候,是张家界旅游的最佳时间,只见烟雾缭绕,有如仙境,人置身于此,就像在云雾中行走,突然太阳从雾中射出,金光万丈,在阳光照耀和云雾缭绕中的山,若隐若现...冬天的张家界有时候会下雪,由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整,所以不会封山,另由于张家界的山海拔普遍超过1000米,所以下雪厚,山上的气候较为寒冷,游客这时候旅游,最好注意保暖,大雪中的张家界旅游别有一番情趣,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旅游时间。

        张家界旅游时间中,每年以春节、暑假、国庆节为旅游旺季,一旦旺季到来,所有吃、住、行价格会上涨50%到100%左右,建议游客尽量避开这些时候去,另外张家界旅游信息网会及时推出节假日特别旅游线路,您可以早作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春季推荐游览景点:金鞭溪、十里画廊、黄龙洞、宝峰湖和天子山。金鞭溪穿行在峰峦幽谷云间,溪水明净,跌宕多姿,小鱼游弋其中,溪畔花草鲜美,鸟鸣莺啼,人沿清溪行,胜似画中游。索溪峪景区内有水玉雕砌、美若仙境的黄龙洞,波平如宝镜的“天上瑶池”宝峰湖,都是观光游览的好去处。

        夏季推荐旅游景点:天子山,金鞭溪,宝峰湖,袁家界,猛洞河漂流,茅岩河漂流,激流回旋.

        秋季推荐:天子山、袁家界、金鞭溪,凤凰古城.雨过初晴时分的天子山最为壮观,奔涌的云雾形成各种连绵浩瀚的景观,煞是好看。西海白云向称绝景,尤宜是登上天台观赏。这一带还有数以千计的石峰。步入西海,宛若置身于石林海洋之中。有诗曰,“西海之奇莫若云,或听之有声,或嗅之欲醉,团团然若絮,蓬蓬然似海,袅袅然如烟”。

        基本上可以说:张家界最佳旅游时间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区别,张家界任何时候过来游览,都可以把最好的旅游景点看,只是各个季节的景色有所区别。

       张家界旅游贴士

        车站至张家界33公里,至“水绕四门”30多公里,每天中巴来往频繁(票价10元/人),一小时可到。

        张家界的游客接纳能力不断提高。全市现有各类宾馆、饭店700余家,总床位达3万余张。其中涉外宾馆30多家,星级宾馆20余家。市日接待能力可达3万人以上。高、中、低档配套齐全,可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家界祥龙国际酒店及张家界国际大酒店,是著名的四星级涉外酒店,设施豪华,环境优雅,服务周到,享受高档;琵琶溪宾馆是亮丽的三星级酒店,设施先进,房间舒适宜人,只是价格也很贵;另有一些不起眼的一星级宾馆,那里大都干净卫生、服务热情、价格合理。

       去那里吧,凤凰古城会给你们不一样的感觉的呢。

       中国大陆的最南端--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海岸线

       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有东海、南三和硇洲等岛屿,东海岛有海堤与大陆相连。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约1180公里,连海岛海岸线总长达1450公里。

       雷州半岛辖区

       湛江市是雷州半岛主要的城市,其辖雷州市(原海康县)、廉江市、吴川市(三个县级市)和徐闻县、遂溪县(二县),以及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四区),主要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调顺岛等。

       突出于南海之中。北依岭南丘陵,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西濒北部湾,包括湛江、遂溪、雷州、徐闻4市县,人口500多万.

       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和渤海属于我国的内海。(政治上的内海)

       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西接北部湾,东连南海北部,呈东西向延伸,长约80公里,宽20~40公里,最窄处18公里,面积0.24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114米。

       海峡全部位于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周高中低,为—北东—南西向狭长矩形盆地,中央水深80~100米,东、西两口地势平坦,水深较浅。海峡区海流较强,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海流自西向东流动,流速大,其他季节均由东向西流动,流速小。海峡是东南沿海进入北部湾的海上要冲。

       在我国华南地区,海南岛与大陆上广东省的雷州半岛遥遥相望。它因海南岛又名琼州岛而得名。它是我国的三大海峡之一。琼州海峡最宽处直线距离为33.5公里。 雷州半岛   点击此处添加说明半岛地势平缓,西北高、东南低 , 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南部为玄武岩台地,占半岛面积的43.3%,略呈龟背状,台地上多分布有孤立的火山锥,其中石峁岭最高,海拔259米。中西部和北部多为海成阶地, 占半岛面积的 26.7%,海拔在25米以下。中东部为冲积和海积平原,占半岛面积的17.4%,地形平缓。半岛地表水缺乏,河流短少,成放射状独流入海,其中南渡河最大,长65千米,流入雷州湾,青年运河纵贯半岛北部,长236千米。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半岛岸线曲折,港湾众多。东部为台地溺谷湾海岸,南部为火山台地海岸,西部为海成阶地和台地溺谷湾海岸。港湾主要有湛江港、雷州湾、流沙港、乌石港、安铺港。半岛之东近岸海域中有30多个岛屿,较大的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新寮岛和东里岛。东海岛位于雷州湾与湛江港之间,面积247平方千米,人口约10万,地势平坦,东部有沙堤,东北蔚律港水深26~41米,西部沙滩宽阔,有长6820米的大堤与大陆相连。南三岛位于东海岛之北,由10个小岛进行围海造田连接而成,面积123平方千米。硇洲岛为火山岛,位于东海岛之东,面积53平方千米,岛上最高火山锥海拔81.6米,东部为陡崖。

        雷州半岛古火山分布图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3℃,1月平均气温16℃,7月平均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5~10月为雨季,9月为暴雨鼎盛期,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常年多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3米每秒。夏秋季多台风,年平均登陆台风2~3个。半岛东侧沿海为不规则半日潮,西侧沿海为规则全日潮。

       雷州半岛是中国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盛产甘蔗、橡胶、剑麻、香茅、 花生等。海产品主要有鲍鱼、对虾、龙虾、鱿鱼、蚝、珍珠 等。工业有制糖、食品、制盐、家用电器、化工、机械、建材等主要门类。交通较方便。铁路有黎塘-湛江、广州-湛江线与衡阳-友谊关、贵阳-柳州、北京-广州线相连。公路成网,干线有徐闻-广州公路纵贯半岛。水运以湛江为中心,港口主要有湛江、海安等,可通往沿海各地。民航以湛江为中心,通广州、海口、香港等。半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旖旎迷人的热带风光,主要风景区有湖光岩、东海岛、粤西热带作物试验站等。

       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南部边陲,西控北部湾,东瞰南海北部大片水域,南与海南岛共扼琼州海峡,又是海南岛的重要依托,地位重要。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以半岛为基地,利用3、4月的北风季节,发起海南岛登陆战役,强渡琼州海峡,5月1日解放海南岛。 雷州得名辩源  对于雷州得名的原由,一直以来总是有人好作这样诠释:雷州因多雷而得名。不久前雷州市一位作者也在文章中宣称:“雷州是仅次爪哇的世界第二大雷区”,象是为雷州作注。百度网《炎夏雷暴》词条亦云:“即使冬季,这一带(海南岛、雷州半岛)也能听到阵阵雷声,雷州因此而得名”。其实这些说法是缺乏依据的。

       一、“因多雷得名”史无记载

       我们常说的雷,其科学定义是:闪电出现时,闪道中因高温使水滴汽化,空气体积迅速膨胀而发生的强烈爆炸声。伴有雷声和闪电的天气现象,称雷暴。(见《辞海》)雷暴形成与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相关。专家认为,粤西北一粤中德庆、罗定—粤西南为广东的多雷暴地带。雷州半岛也属于多雷暴地带,而古雷州得名是否与多雷有关,还是不能妄加推测。

       雷州始名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同时期,毗邻的儋州(今海南儋州市)、琼州(今海口市)、窦州(今信宜市)也分别于622、631、634年始名,可都不用“雷”字命名,莫非儋州、琼州、窦州的雷比雷州少?自唐贞观上溯至秦汉,儋州、琼州、窦州和雷州之地的雷,孰多孰少,史无记载。翻阅雷州的史籍,看到的是干旱的记载,世代祭雷祈雨的记载,却没有雷暴灾害的记载。《雷州府志》录有雷州古谚“雷打秋有作无收,秋打雷稻籽累累”,并作了诠注。说是雷州人祈盼多雷雨,每年立秋之日有听雷测天的习俗;“秋打雷稻籽累累”,意为“秋后多雷乃祯祥之兆”。此谚至今仍在雷州半岛的乡村中流传,究其原因是因为古今气候未有根本变化。雷州半岛今天绿畴万顷,代替了历史上的“赤地千里”,是在***领导下,广大人民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大力兴办水利的结果,并非多雷多雨使然。

       对于雷暴的成因及我国雷区的分布,哪里多雷,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林之光在其专著《中国气候及其极值》中,有全面的阐述。林之光先生的论断是,“中国的雷暴的分布是南方比北方多,山区比平原多,陆地比水面多。”他以建国后五十年各地气象台站提供的资料为依据,进行科学分析,认定我国的多雷地区首推云南、海南,次为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区北部,第三是两广地区。专家认为,雷州半岛虽属两广雷区的范围,但由于三面环海,平均海拔才25-70米,无高山,由热力条件引发的雷暴,相对于海南、粤中、粤北及粤西山区,是少而不是多。权威的气象资料显示,云南勐腊年均雷暴日数达123.7天(最多148天),海南儋县122.5天(最多139天),云南景洪120.8天(最多149天),海口市112.7天,信宜市108.9天。而湛江市(总面积的70%为古雷州辖地)年均雷暴日数为94.6天,古雷州的腹地今雷州市年均雷暴日数是96天,均不及印尼爪哇物茂的年均雷暴日数322天的三分之一。至于以“冬雷阵阵”说雷州多雷,也不科学。林之光指出,我国长江、巴山以南地区冬天都有雷,终雷最晚的地区是云南勐定、镇源。少与多是相对而言的,如能察今知古,那就很难推论出古雷州最多雷。也许古时雷州之雷也就是南不及儋州、琼州,北不及窦州。问题还在于,自唐武德、贞观年间(儋州、琼州、雷州、窦州始名时期)至建国之初,中国各地都没有完整的气象资料,关于雷暴的记录更是凤毛麟角。不论谁说古雷州是因多雷得名,都是没有证据的。

       二、“雷州多雷”的不经之说

       说雷州以多雷而名者,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很可能源自一些远久的传说。这些传说见于史籍,世代流传,穿凿附会,自圆其说,可概括为“雷州多雷说”,其说有三。

       其一,“猪雷说”。说是雷州这个地方很多雷,到了冬天都变成猪蛰伏到地下。人们把这些猪雷挖出来煎煮,给它温暖,让它立春后回到天上行云化雨。然而,古时有识之士就认为这种传说是荒诞的。明《雷州府志》指出,“雷自贞观始名,说者谓其多雷,至冬蛰而为彘,郡人掘而煮之,其说近诞。”

       其二,“风雷说”。说雷州有座擎雷山,山上经常生出雷来。这山有洞窍与琼州的息风山相通,琼州那边一刮风,雷州这边就打雷。琼州风多,所以雷州雷多。清《雷州府志》指出,“此为不经之说”。

       其三,“阴雷说”。说雷州不但有阳雷,而且有阴雷。阳雷有声音,主生,行云化雨,造福人世。阴雷无声,也看不见,主杀,专事惩办恶人。那些连得什么病都来不及知道而突然死去的人,就是被阴雷击死的,其原因是他本人作恶或是他祖上有人作恶。至今这种“阴雷说”在雷州半岛的一些乡村中仍有流传,也有人相信。清《雷州府志》照录此说,并不否定。

       “雷州多雷说”告诉人们,雷州之地天上有阳雷,人间有阴雷,山上有风雷,地下有猪雷,真可谓雷州无处不有雷。“雷州多雷说”是科学不昌明时代的产物,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自古以来就有人跟从、附会。因此,雷州就“多雷”了。

       三、“多雷说”与雷文化

       “雷州多雷说”,以现代科学观点看,固然荒诞不经,不可置信,它却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以讹传讹,世代不绝。

        雷祖祠  据史家考证,雷州半岛上的先民是西瓯、骆越人,唐时称俚人,即今天黎族、壮族的祖先。骆越人图腾崇拜雷电,制造青铜鼓以象征雷,铜鼓既是神器又是乐器,供奉铜鼓为神,又击鼓作乐,相娱为乐。俚人传承,供鼓祭雷,相沿成习。唐贞观五年(631年)陈文玉任东合州刺史,三年后奏准朝廷将州名改为雷州。陈文玉在任八年,雷州大治,死后被谥封为“雷震王”,朝廷派礼臣到雷州建祠以祀之。后人尊陈文玉为雷祖,其祠称雷祖祠,人们又把陈文玉神化,有许许多多故事说他是雷种、雷神。雷州境内的人民,不论是俚人还是北来移民汉人,都一致尊崇雷祖陈文玉。俚人信仰天雷,汉人信仰道教中的雷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祭祀雷祖活动中,俚汉文化观念合二而一。俚人依祖先传统上供铜鼓,汉人从道教上供猪牛羊牺牲品。汉人念念有词,顶礼膜拜;俚人呼天唤地,击鼓铿铿。最初的祭祀理念是既祭雷祖,又祭雷神,也祭天雷,而随着陈文玉的神化,以及各种各样的雷传说,雷祖、雷神与天雷已浑然一体,后来祭祀活动就简称为“祭雷”了。

       史料显示,雷州祭雷的宗旨,就是祈求雷神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明清二代,汉人从福建等地大量移入雷州,俚人的后裔黎族、壮族被逼走海南、广西,雷州渐渐成了汉人的一统天下。雷州祭雷习俗在传承中嬗变,至明末清初演绎出“雷州换鼓”的雷文化高峰。

       所谓雷州换鼓,就是“每年定期供鼓以祭雷”,祭雷时供上新鼓换下旧鼓。换鼓是祭雷的俗称。雷州人称铜鼓为雷鼓,称天雷为天鼓,击铜鼓象征天鼓,祈祷雷声常作,雨水充沛。换鼓之日,州内官民齐集雷祖祠前,还有高廉琼的州县官员应邀前来助兴。新供的100多面大雷鼓,以铜锣、铜钹伴配,进行击乐大演奏。鼓声如雷,天崩地裂。在击乐声中,巫师、道士千般作态,亦咒亦歌,离奇怪异;又有善男信女组成的祈祷仪仗队,载歌载舞,酬雷谢天,惟妙惟肖。因而雷州换鼓以其规模天下无双,祭雷演技天下叫绝,与广德埋藏、钱塘江潮、登州海市并称为天下四绝。

       《广东新语》云:“雷人辄击鼓享神,亦号雷鼓,云雷天鼓也,霹雳万物者也。以鼓象其声,以金发其气,故以铜鼓为雷鼓也。”可见,雷州祭雷,以雷鼓象征天鼓,创造的是雷鼓作声,天鼓相应,天人合一,人神共乐的精神境界。这就是雷州换鼓的精神实质,也是雷文化的精髓。

       雷图腾——雷传说——雷州——雷震王·雷祖——雷神——雷州换鼓(祭雷),这就是古雷州的雷文化发展脉络。雷文化延续了上千年,“雷州多雷说”也延续上千年。如果今天有人以“雷州多雷说”为依据,作出“雷州以多雷而得名”的结论,那也是不足为奇的。

       四、州以雷名的历史记载

       历史记载,唐贞观五年(631年),陈文玉出任东合州刺史,唐贞观八年(634年)表奏朝廷要求将州名改为“雷州”,其理由是东合州与该州古时的名称合州、南合州容易混淆。至于陈文玉为什么用“雷”字为州名,没有史料可资查考,但我们可以进行猜想。

       猜想一,陈文玉以雷为州命名,其目的是促进民族团结,凝聚俚人的民心,以利管治。陈文玉是汉人,他的前任是俚人首领。俚人敬仰崇拜雷,又有祭雷的习俗。以雷为州命名,是对俚人的尊重,表明陈文玉要当俚人的父母官,这样俚人就会拥戴他,辖区之内政通人和可以期望。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雷州得名是出于崇雷敬雷,并非因为多雷。

       猜想二,陈文玉以雷为州命名,既是为了迎合民俗,也是对上天的祈祷,愿州内雷声常作,风调雨顺。陈文玉所处的时代,是雷州半岛从狩猎过渡到农耕的时代,陈文玉出生于海康县一个猎户人家,对狩猎与农耕的艰难看得清楚。农耕仰赖天泽,要年丰岁稔,只得祈求雷神庇护,及时行云化雨,润泽州境。以雷为州命名,意在敬示州托,望多加眷顾。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雷州得名是因为敬雷、盼雷,也并非因为多雷。

       也许还可以作很多的猜想,但猜想毕竟是猜想,猜想不能代替史实。总而言之,州以雷命名也许与雷有关,但究竟是因雷多而得名,还是因雷少而得名,均无可考。据现存最早的《雷州府志》记载:雷州“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以此。”这证实,是因为州府南面有擎雷山,州才以 “雷”命名。权威的辞书《辞海》、《辞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尊重了历史记载,对雷州或雷州半岛都没有作出“因多雷而得名”的诠释。我们也应尊重史实和科学,不要轻言“雷州因多雷而得名”。

       好了,今天关于“香港华南海域九天天气”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香港华南海域九天天气”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