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策天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应用

文章内容

风云2号气象卫星实时云图_风云2号气象卫星实时云图下载

zmhk 2024-07-01
风云2号气象卫星实时云图_风云2号气象卫星实时云图下载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风云2号气象卫星实时云图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1.中央
风云2号气象卫星实时云图_风云2号气象卫星实时云图下载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风云2号气象卫星实时云图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1.中央电视台卫星云的预报是怎样的?

2.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有什么功能?

3.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A星

4.人造卫星主要性能和用途

风云2号气象卫星实时云图_风云2号气象卫星实时云图下载

中央电视台卫星云的预报是怎样的?

       气象观测预报与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气象卫星的出现为气象观测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手段。气象卫星上装有各种气象遥感器,能够遥感地球及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能够探测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等信息,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递到地面。地面台站将卫星送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和洋面,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即可得出各种气象资料。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气象云图就是根据气象卫星发回的气象探测资料绘制的。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有两种,一种是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图像上有各种不同的云系和经纬网络;一种是极轨气象卫星云图,图像上有海洋、云层、高原、沙漠、冰雪、植被和河流。卫星云图还分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全景云图和区域云图。直接从卫星上接收的云图只是黑白图像。为研究的方便和使观众易于看明白,气象工作者为云图画上国境线、城市标记,并根据光谱原理对云图进行了色彩加工,使之接近人的视觉习惯:绿色表示植被;赭**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等等。由于大片云系会反射太阳光,气象卫星接收到的各种云系的信号是灰白颜色,因此我们从卫星云图看到的大片降雨云系的色彩是灰白的,而不是浓黑色。

       制作卫星云图的工作相当复杂。每天早上值班天气预报员要确定天气预报使用的云图种类。气象中心的人员按需要将接收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包括云图定位、拼接处理、投影变换、几何畸变校正、辐射畸变校正、绘制等压线和等温线等。通常每天接收两次极轨气象卫星的图像资料,每次接收到的是相邻三个轨道(每个轨道约横向3000千米宽)气象资料,这些资料经过投影拼接才能得到一张可完全覆盖中国的气象云图。接着还要进行彩色合成及局部放大。另外,每隔半小时还要接收一次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它覆盖约四分之一的地球表面。将这些云图做成动画片形式可生动显示各个云系的变化,据此可对天气系统的趋势作出预测。

       1960年4月,美国发射成功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证明了使用卫星进行气象观测的巨大价值和优越性。气象卫星观测的地域广阔、观测时间长、观测数据汇集迅速,因而能提高气象预报的质量,对长期天气预报更有重要意义。气象卫星所提供的气象资料已被广泛用于日常气象业务、气象科学、大气物理、海洋学和水产学的研究。气象卫星的发展和应用异常迅速。气象卫星逐步由低地球轨道扩展到太阳同步轨道,再进一步发展到同步轨道。极地轨道和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相互补充就可以实现对全球的气象观测。目前全球性的气象卫星观测网大大提高了气象预报的精度和及时性,并能预先预报灾害性天气,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60年代初,中国已对气象卫星技术和大气遥感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从70年代起,中国开始接收国外气象卫星发出的资料,对云图分析、红外和微波遥感以及天气预报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80年代,引进了美国“泰罗斯-N”系列气象卫星单站接收处理系统,1986年10月1日,中国首次在电视中播发了卫星气象云图和气象预报。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中国先后发射成功两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标志着中国卫星气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风云一号”的主要遥感设备是两台五通道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仪,扫描宽度3000千米,星下点分辨率1.1千米。各通道分别用于拍摄白天云图,昼夜云图,水、冰、雪和植被图像,海洋水色图像,地表、海面温度及图像。星上其他重要设备还有三种图像传输系统和计算机。卫星为1.4×1.4×1.2米的六面体,重900千克,运行轨道高度为901千米,每天绕地球运行14圈。地面系统由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个地面资料接收站和设于北京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资料处理中心构成。广州和乌鲁木齐接收的资料通过通信卫星实时传送到中心,北京的资料通过微波传至中心。中心对气象卫星资料进行处理,制成卫星云图,供气象研究和预报使用。在这两颗卫星正常工作期间,中国气象预报工作采用了自己的高质量卫星云图。除使用“风云一号”卫星的云图外,中国通常都是接收和使用美国的“诺阿”极轨气象卫星和日本的“葵花”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资料。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有什么功能?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是我国气象卫星地面套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下属的四个气象卫星地面站之一,位处广州市东北侧,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始建于1978年,1986年正式投入使用,是国家“六五”、“七五”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主要承担我国气象卫星发射的入轨跟踪、在轨测试、卫星测控、测距、卫星遥测资料的提取处理转发等任务。同时,承担美国NOAA系列极轨气象卫星、日本MTSAT系列静止气象卫星的接收、处理和套用和存档服务,2003年起增加了美国地球环境监测卫星——EOS的接收、处理和套用系统,属国家4个骨干站点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已建设成为拥有极轨气象卫星地面套用系统、静止气象卫星中规模利用站、静止气象卫星测距站、VSAT卫星通信地球站、国家基本气象站等最尖端和最常规的气象探测手段的大型综合卫星地面站。

        随着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和卫星气象事业的发展,现有站区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为此我站已在在广州市北郊开建新的站区(B站区)。B站区占地面积168亩,站区规模更大、设计业务能力更强,将具备跟踪、接收、处理气象卫星及其它卫星的业务能力,新站区建成使用后将为中国卫星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莞庄路280号 建设时间 :1978年 投入使用时间 :1986年 占地面积 :6万平方米 性质 :气象卫星地面站 业务范围,基本任务,服务内容,开放内容, 业务范围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担负着我国气象卫星地面套用系统相关工程的建设任务及我国气象卫星的入轨跟踪,在轨测试,负责我国气象卫星及部分国外气象卫星如NOAA、GMS等卫星资料的接收、处理、资料转发、存储、套用产品开发、分发和静止气象卫星测距。同时还担负地面气象资料的观测任务,必要时承担其它卫星的跟踪及资料的接收处理任务。 2003年起增加了美国地球环境监测卫星——EOS的接收、处理和套用系统,属国家4个骨干站点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已建设成为一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跟踪、测控、资料接收处理系统,静止气象卫星地面站测距系统(CDAS站),静止气象卫星中规模数据利用站,卫星通信地球站,EOS/MODIS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等的大型综合卫星地面站。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 基本任务 极轨系统的基本任务:1、接收风云极轨气象卫星传送的甚高解析度实时云图(HRPT)、高解析度实时云图(APT)、延时云图(DPT)以及实时、延时遥测资料等。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 2、实现与资料处理中心的通信,接受中心的指挥调度。 3、根据指挥调度及系统分析的需要,处理相关的卫星工程遥测资料。 4、兼容接收处理美国NOAA等气象卫星资料。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广州测距副站是风云二号地面测控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和北京、乌鲁木齐测距副站一起构成三点测距系统,为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确定星下点位置提供轨道参数。为保证精度,在澳大利亚建测距副站,与广州测距副站互为备份。 基本任务: 1、监视风云二号卫星广播云图情况。 2、接收GMS云图资料以作比较。 3、利用风云二号广播资料和GMS资料(为有关用户提供服务)。 地面气象观测站是全国基本气象资料站,承担著平凡而又重大的任务。收集常规的气象资料包括:温度、湿度、风力、气压、日照、雨量、蒸发、酸雨云等十多项。每天观测 8 次。 服务内容 在保证正常的业务运行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充分利用我站在信息、技术、人才和先进仪器上的优势,充分把握时代的脉搏,我站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以一流的服务为广大用户提供如下服务: 本站对林火监测、植被状况、作物产量评估、淡水及海水资源生态变异、水资源调查、干旱或洪水灾害监测、土地利用和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地质构造和背景分析和地震前兆监测等国民经济各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套用技术研究。其中卫星林火监测项目于1988年成功开发,它以热岛效应为林火辐射等级和地理定位为依据,使卫星林火监测无论在技术方法上还是在时效(一小时内报出)、火场鉴别( 》3亩)、报点精度(1KM)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自1988年起成为全省各级森林防火部门业务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站亦自1988年起承担了广东省林火监测任务,为十年绿化广东,减少林火灾害造成的损失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为有关部门提供广东的植被状况、作物产量评估、水资源调查、地质结构等卫星遥感资料及产品。多年来,卫星站对科技的普及教育十分重视,利用丰富的卫星信息(气象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 ……)积极地进行科普教育及宣传活动,为广大的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一块了解世界卫星领域知识的场所。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 卫星站科普教育主要内容有四个版块:参观与实习、科技知识讲座、观看气象卫星知识录像、专家咨询。 开放内容 参观气象卫星接收系统、测距站、科普展览馆、广州市气象观象台;观看《走进卫星气象高科技》录像片、做气象观测实习员、天气预报主持人等。 2005年3月,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点,成为全国气象系统首个以行业为品牌卫星气象科普基地。 多年来,基地接待了数十万计的参观者,他们是来自省内外、港、澳、台的各阶层人员。通过参观浏览可让人们了解高科技卫星信息如何获取?我国航天事业在国际中的地位,卫星气象如何影响国民经济和百姓生活?增强大家对祖国科技发展的信心。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A星

       12月11日零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四号卫星。而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又有哪些功能呢?发射的意义作用是什么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们整理的关于的相关内容,希望你们会喜欢!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功能

       观测能力是现有系统的上千倍

       根据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四号卫星工程总师李卿的说法,风云四号是我国首颗静止轨道上三轴稳定的定量遥感卫星,搭载了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闪电成像仪和空间天气监测仪等4种探测器,实现了多个重大技术突破。

       将四大类载荷安装在同一个卫星平台上,就是其中的一个突破。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风云四号卫星工程总指挥于新文说,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的突破,解决了多个仪器同时工作所产生的相互干扰问题。

       他说,相较于其他国际先进水平静止气象卫星将成像仪器和探测仪器分置于两颗卫星的普遍做法,风云四号的这种设计大大节省了研制成本,更重要的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对大气的多手段综合观测。

       具体来看,与目前业务执行的风云二号卫星相比,风云四号配备的扫描成像辐射计通道数量增加了2.8倍,达到14个。其观测时间解析度提高1倍,可每15分钟对东半球扫描一次,最快可以每1分钟生成一次区域观测影象。最高空间解析度较之前提高了6倍,达到500米。

       李卿说,这些新能力,将让风云四号以全新的方式来揭示台风、暴雨、洪涝、森林火灾、沙尘暴和空间天气的变化规律。

       风云四号还搭载了世界首个静止轨道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其在垂直光谱探测通道达到1700个,可方向上对大气结构实现高精度定量探测,相当于对大气进行CT扫描。

       这也是国际上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次装载,将首次实现静止轨道大气高精度温度、溼度廓线探测,获取的高光谱大气资料,可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说法,风云四号的观测能力是现有观测系统的上千倍,将极大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接下来是闪电成像仪。风云四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自主研制闪电成像仪的首次在轨应用,填补国内空白。1秒钟可以拍摄500张闪电图,探测区域范围内的闪电频次和强度,这可以用来实现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与跟踪,提供闪电灾害预警,也是国内首次应用。

       能感知3.6万公里外湖水温度的变化

       放眼全球,国际上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已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态势。日本和美国分别在今年11月2日和11月19日发射同类气象卫星。欧盟、俄罗斯、韩国、印度也计划于2017~2018年前后发射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

       风云四号地面应用系统总师张志清说,风云四号卫星与日本、美国2016年最新发射的葵花九号卫星、GOES-R卫星及欧洲正在研制的MTG等均属于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又被叫做定量遥感卫星,除了获取云图,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获取准确的、定量化的大气和地表观测资讯,为后续的应用提供服务。

       张志清说,针对越来越高的定量遥感需求,风云四号装载的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和闪电成像仪,在效能上比之前的卫星有大幅的提升。

       张志清举了一个例子,青海湖的温度是20℃,风云四号卫星可以做到对其温度的测量误差小于1℃,同时,当湖水温度变化0.1℃时,卫星就能够准确感知出来。

       此外,风云四号还可以通过不同光谱通道的观测,对全国植被覆盖、粮食亩产等作出预估。在气象学家看来,其经济、社会效益空前。

       不过天气预报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工作,除了温度,还包含溼度、压强、风等指标,涉及温溼度、导风、闪电、辐射、云和气溶胶、大气成分等数十个种类卫星遥感资料产品的应用。

       张志清说,风云四号卫星正式投入业务执行后,将提供包括云、辐射、温溼度、大气、导风、闪电等34种资料产品。

       革命性的跨越: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器

       事实上,在风云四号之前,我国已成功发射了14颗气象卫星,其中7颗卫星在轨执行,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表示,极轨气象卫星已经实现了升级换代和上、下午星组网观测,如今,风云四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使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也实现了升级换代,并形成了“多星在轨、统筹执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的业务格局。

       在茫茫太空中,气象卫星就是洞察风云变幻的锐利“眼睛”。张志清说,气象卫星主要是通过卫星装载的各种探测仪器获得不同的卫星气象云图,然后通过云图反演出其他变数,并应用到天气预报模式中,再根据方程的运算得到未来的天气。

       气象卫星云图可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云图。不过,能用自己研制的卫星拍摄这两种云图的国家和地区,美欧之外,就只有中国了。

       根据赵坚的说法,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中的风云一号卫星和风云三号卫星分别是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距地面高度大约500公里至1000公里,其拍摄的云图就是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

       而风云二号卫星和刚刚发射的风云四号卫星则分别是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对地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距地面约3.6万公里,其拍摄的卫星云图是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云图。

       静止卫星与极轨卫星,一个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一个则绕着地球转动。如风云二号卫星和风云三号卫星对我国天气的观测好比一个定点站岗警察和一个流动巡逻警察。

       目前,人们看到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基本上来自在轨执行的风云二号E、F、G三颗星。张志清说,风云四号卫星正式投入业务执行后,将逐步接替风云二号卫星提供更加及时和高精度的观测资料,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风云四号卫星应用首席专家许映龙说,成像和垂直观测相结合,就好比医生不仅有了X光片,同时还有了CT片,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切片资料,对于病情的判断就更加准确了。

       他说,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跨越,“可以说,风云四号卫星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器”。

       根据官方的说法,随着风云卫星的发展,我国当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约50%,提高到了现在的90%。而风云四号的成功发射,将进一步提高这一准确率。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发射的意义作用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西昌发射成功 将大幅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未来的天气预报

       有了卫星重器,我国天气预报的水平究竟能提高多少,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又将如何?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事实上,现代天气预报包括5个环节:气象观测、资料收集、综合分析、预报会商、预报产品释出。

       这其中,气象观测又分为地基观测、空基观测和天基观测三大类。而气象卫星,只是其中的天基观测一环。在专家看来,气象卫星观测能力的提升,将会带来天气预报能力的提升,不过至于能提升多少,以及能否和欧美比肩,则还要进行综合考量。

       毕竟,真正引领天气预报技术走向现代化的是数值天气预报的诞生。而所谓数值预报,就是使用大气运动方程建立的数值模式,按时间顺序计算不同高度全球各处气象要素的值。

       遗憾的是,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的说法,中国的数值预报与欧洲中心、美国等相比,起步要晚,先天条件处于弱势。

       数值模式涉及大量微分方程,计算量巨大,一般使用超级计算机完成。这方面,中国正在迎头赶上,前不久,中国科学家获2016年度的高效能运算应用最高奖“戈登·贝尔”奖,就是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

       计算机并不能完全取代人,资料收集、综合分析之后,还需要预报会商,这时,预报员就要发表意见、综合分析,对未来天气的发展变化作出最终的预报结论。在这方面,中国尽管有一些优秀的预报员,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比较缺乏。

       想更准确地“猜”到老天的心思,并不容易。道阻且长,今天的风云四号是一个新的开端,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人造卫星主要性能和用途

       FY-2A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第一颗试验卫星,FY-2A卫星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姿态均为自旋稳定,只有一个三通道扫描辐射计,设计寿命3年。 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户进行业务使用。卫星云图资料在监测台风和海洋天气、暴雨预报、为防汛服务、进行青藏高原上空天气系统分析、航空气象保障及气候变化等方面已发挥出重要作用。

       FY-2A卫星运行了3个月左右就开始出现一些故障,只能间歇性工作,每天工作6到8小时之后就要休息。在气象业务应用上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没有实现业务化。

       人造卫星

        中国人造卫星的研制单位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已研制成功的人造卫星种类有科学实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等,正在研制的有资源卫星等几种新型卫星。除人造卫星外,中国还根据《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即“863”计划),开展了航天高科技的预先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表2列出了中国部分人造卫星的轨道和主要性能。

        在中国的人造卫星中,返回式二号、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和实践四号等卫星为中国近10年来致力于卫星上水平所取得的新成果。

        返回式二号卫星装载的地物相机为节点式可见光全景相机。这种相机避开了返回式零号卫星棱镜扫描式全景相机要求胶片移动速度与像移速度同步的问题,能有效地提高摄影分辨率。在轨道高度和地物对比度等相同的情况下,返回式二号卫星所摄地物照片的分辨率要比返回式零号卫星地物照片的分辨率提高1倍多,达到国际同类卫星的性能水平。

        东方红三号卫星为中国通信卫星中性能最高的卫星。这颗卫星装有24台C频带通信转发器,能同时转发15000路双向电话和6路彩色电视,其性能与国际通信卫星5和5A相当,达到80年代末期世界通信卫星的先进水平。

        风云二号卫星填补了中国在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上的空白。该卫星载有一台三谱段通道(1个可见光通道、1个红外通道和1个水气通道)多光谱扫描辐射仪,每半小时获取、传输一幅覆盖将近三分之一地球表面积的全景原始云图,其性能达到90年代初期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表2 中国部分人造卫星的轨道和主要性能 类别 名称 代号 发射年份 发射

       数量 轨道

       类型 设计

       寿命 发射质量

       (公斤) 用途 备注

       科学卫星 实践四号 SJ-4 1994 1 GTO 半年 400 科学探测

       返回式

       遥感卫星 返回式零号 FSW-0 1974~1987 10 LEO 3~5天 1800 对地摄影 第一颗未入轨

       返回式一号 FSW-1 1987~1993 5 LEO 8天 2100 对地摄影 最后一颗未返回

       返回式二号 FSW-2 1992~1996 3 LEO 15天 2600~3000 对地摄影

       通信卫星 东方红二号 DFH-2 ~1986 3 GSO 3年 900 通信广播 第一颗未被

       送入GTO

       东方红二号甲 DFH-2A 1988~1991 4 GSO 4.5年 ~1000 通信广播 最后一颗未

       被送入GTO

       东方红三号 DFH-3 1994~1997 2 GSO 8年 2200 通信广播 第一颗未能

       定点使用

       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 FY-1 1988~1990 2 LSSO 2年 750 气象探测

       风云二号 FY-2 1997 1 GSO 3年 1360 气象探测

       注:GSO-地球静止卫星轨道(简称地球静止轨道)

        实践四号卫星为高性能的小型科学卫星。该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首次获得了海拔200公里到36000公里之间的空间环境参数和高能粒子效应资料。

        这几颗卫星的发射成功,表明中国在几个重要的卫星领域已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到10年左右。

        3.发射场和测控网

        中国已建成了3个卫星发射中心。它们是主要用于发射顺行轨道卫星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和用于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已建成了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龙头的航天测控网。测控网站主要分布于内陆地区,并具有万吨级的远洋航天测量船。

        上述事实表明,中国的空间技术体系不仅能圆满地完成各类人造卫星的研制发射任务,而且具备了研制发射更复杂的空间飞行器的能力。

       中国卫星应用的成效

        中国在发展本国人造卫星的同时,利用本国的卫星和国外一些为公众服务的卫星,致力于开展卫星应用,使人造卫星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现已建立了卫星普查、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微重力试验、卫星科学研究等卫星应用系统。这几类卫星应用已达到一定规模,并取得较丰硕的成果。

        1.卫星普查

        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数万米地物照片和其它卫星获得的地物信息,经国家经济、军事和科研部门处理分析后,从中获取到许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资料,为国家进行国土规划和宏观经济决策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利用返回式遥感卫星照片,国家有关部门曾组织进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洲等7个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调查,各有关单位开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项专题应用。实践表明,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照片具有视野宽阔、信息量丰富、直观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观和实用性强的第一手普查资料等特点,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2.卫星通信

        中国利用本国的通信卫星和租用、购买国外通信卫星相结合,使中国的卫星通信较好地满足了国内对卫星通信的需求。

        中国于1988~1990年发射成功的3颗东方红二号小容量通信卫星,曾一度使中国用于卫星通信的转发器的国产化程度达到三分之二。

        中国于1997年发射成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经过一年多在轨调试和试用后,于1998年8月正式交付使用。该卫星已成为现今中国卫星通信的重要力量。

        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进步,使中国广播和电视传输的落后状况得到明显改观,促进了中国通信事业的现代化以及经济、文化、教育、国防等事业的发展。中国的电视和广播的人口覆盖率已分别超过85%和79%。

        3.卫星气象

        中国利用本国的气象卫星和外国的气象卫星,逐步发展了卫星气象事业,现已建立了由北京气象卫星资料处理中心和北京、乌鲁木齐、广州3个气象卫星资料站组成的具有国内外兼容性的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该系统为中国的天气预报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实时云图。

        4.卫星资源

        中国已建成能接收各类(光电型、雷达型)资源卫星数据的遥感卫星地面站。利用该站发布的数据,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和规划、土地利用和普查、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探、重大灾害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之际,遥感卫星地面站根据国外雷达卫星获取的微波遥感资料,对灾情最严重的地区进行了全天时、全天候的监测,为抗灾、救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拟于1999年发射的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卫星,将成为中国卫星资源的一个新的数据源。

        5.卫星微重力试验

        中国是现今世界上4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和组织之一,也是世界上3个拥有进行空间微重力试验手段的国家之一。

        中国自1987年以来,利用发射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搭载进行了多项微重力试验工作,在微重力环境下的材料加工和生物生理等方面取得了多方面有意义的成果。累计搭载发射的试验项目加上安装设备的总质量,相当于发射了一颗小型返回式卫星。

        6.卫星科学研究

        中国利用实践系列等科学卫星和装载于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内的探测仪器所获取的空间环境资料以及国外公布的空间科学数据,开展了空间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好了,今天关于“风云2号气象卫星实时云图”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风云2号气象卫星实时云图”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