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及利亚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阿尔及利亚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得土安战争
2.英、美盟军在北非的作战
3.利比亚埃及四天战争爆发!
4.利比亚埃及四天战争爆发
得土安战争
得土安战争:退无可退前因
阿卜德·卡迪尔被捕:1847年,阿卜德·卡迪尔被捕,阿尔及利亚尘埃落定,列强将目光投向摩洛哥。英国、西班牙和法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摩洛哥再无屏障被迫直面列强入侵。
1859年,西班牙在得土安发起对摩洛哥的侵略战争,摩洛哥再次惨败,并且面临着战败后的危机。拉赫曼苏丹在战前去世,继位的穆罕默德四世决心改革。
在伊斯利战役惨败后,摩洛哥素丹拉赫曼派得土安总督出使巴黎,一方面是为了谈判边界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考察欧洲国情。拉赫曼苏丹急切地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两方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
此时的列强更倾向于软刀子割肉,从经济等其他领域逐步向北非渗透。而摩洛哥则成为最惹人眼红的肥肉,变成了法国、英国和西班牙海外扩张野心的角斗场。
首先发难的是西班牙。
相比起英、法两国,此时的西班牙国内动荡不安,保皇派和自由派将国家割裂开来,执政的军事寡头想方设法希望找到什么去分散民众的注意力。因此,当军政府提出对摩洛哥的军事入侵计划,全民都陷入了狂热的沙文主义,他们把对非洲的征服比作“圣战”,甚至提出了“中世纪十字军东征的复兴”这样的口号。
就在此时,拉赫曼素丹突然去世,还来不及改革的摩洛哥迎来了西班牙军队的炮火。
1859年10月22日,西班牙不顾英国政府的反对向摩洛哥宣战,袭击了驻扎在休达附近的摩洛哥部队。摩洛哥军队措手不及,抵抗无果,向得土安方向撤退,但身后的西班牙军队仍紧咬不放。?
第二年2月3日,西班牙军队炮轰得土安,丹吉尔的悲剧重演。在炮击之下,全城百姓陷入骚乱,匪徒趁火打劫,曾经繁华的街道被充斥着各种香料打翻后的古怪气味,与炮火硝烟融为一体。
继任的穆罕默德四世完全没有办法击退西班牙的入侵,但是列强间的矛盾却暂时救了他。
英国人对摩洛哥的介入比西班牙早得多,虽然摩洛哥没有被插上米字旗,但英国人对于摩洛哥的经济渗入很深。因此,英国人不会允许西班牙率先打破潜规则独享摩洛哥。
在英国的干预下,穆罕默德四世得到了和西班牙议和的机会。西班牙不情不愿,开口向摩洛哥讨要2000万杜罗(约400万美元)的巨额赔款。然而,摩洛哥的国库早被战争耗得一干二净了,根本无力赔付。这时,一直在其中斡旋的英国趁机提出,英国可以向摩洛哥借款,但摩洛哥必须用关税作为担保偿还,且让西班牙代理人监督摩洛哥关税情况。因此,大批西班牙人得以常驻摩洛哥港口以监督关税的征收。穆罕默德四世只得同意。
如果说伊斯利的战败还只是在军事上给了摩洛哥素丹狠狠一耳光,那得土安战争则真正将这个国家拉向殖民地的危险悬崖边。在此之前,无论战争多么惨烈,摩洛哥的财政始终可以自给自足,勉强可以维持表面的尊严。但从这一次开始,它必须依靠西方来维持自身的运行了。
穆罕默德四世为求得和平,别无选择地踏入了英国的经济陷阱,卷入了正在急剧扩张的帝国主义国际权力和金钱体系之中。这一次,穆罕默德四世必须下定决心要以改革来应对挑战了。
后果:摩洛哥改革:1861年,摩洛哥被迫从国外借钱偿还债务,对西方的依赖加深,财政主权开始逐渐丧失。面对财政困境,之后的摩洛哥素丹下定决心自救,开始了财务及一系列改革。
结论:1859年,伊利斯战争的噩梦在摩洛哥重演——持续三个月的得土安战争不但打碎了摩洛哥素丹勉力维持的自尊,还让这个国家陷入无止境的债务纠纷。1861年,摩洛哥财政崩盘,不得不从国外借钱还债,它被迫卷入世界,也因此痛下改革决心。
英、美盟军在北非的作战
1980年0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1980年9月22日,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大规模持久战争。长期以来,两伊存在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双方发生边境冲突。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两伊签订《国界和睦邻条约》(即《阿尔及尔协定》),规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
两国矛盾有所缓和,但未真正解决。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诺。1979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急剧恶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称要废除边界协定,双方边境冲突逐步升级。9月17日,伊拉克宣布对阿拉伯河拥有全部主权。22日出兵伊朗,战争爆发。战争初期,伊拉克得势,占领伊朗约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双方形成僵局。
1982年4月,伊朗发动反攻,基本上收复全部失地。7月,伊朗军队越过边界,占领伊拉克境内的一些城镇和据点。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势,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年4月起,战争向海峡水域和城市区扩展。
为破坏对方经济和切断石油出口运输线,发生了“油轮战”和“袭城战”,’双方竞相攻击对方的石油基地、中心城市,袭击出入对方港口的油轮。两伊战争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伊斯兰会议组织、不结盟国家等都曾多次出面调停,但由于双方条件相距甚远,未能奏效。
1987年7月20日,安理会通过结束两伊战争的598号决议。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则坚持应惩办战争祸首,要求萨达姆下台,拒绝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连续发动进攻,收复失地后于7月又进入伊朗境内。7月18日,伊朗改变以往强硬态度,宣布接受安理会的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宣布停火。
8月25日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主持下双方开始直接谈判。至此,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这场战争使双方死亡约100万人,伤约170万人,相当于四次中东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17倍,整个经济损失高达约6000亿美元。
利比亚埃及四天战争爆发!
英、美盟军在北非的作战英、美盟军在北非的作战
北非位于非洲西北端,濒临地中海和大西洋,扼直布罗陀海峡要道,在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等国家。1941年12月下旬至1942年6月,英美盟军的丘吉尔和罗斯福经过多次协商,决定在北非实施代号为"火炬"的登陆战役,以彻底歼灭北非境内的德、意军队,控制地中海,巩固中东,为以后在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的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从1942年8月阿拉曼战役开殆,到1943年5月英军突入突尼斯城为止,盟军在北非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大大加快了德意法西斯集团的危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10月24日傍晚,铂心国装甲部队开始反击,阿拉曼战役中的第一次坦克会战就比开始。
1942年10月23日晚,盟军"轻足行动"以882门炮连续五个半小时的炮击拉开了进攻序幕,在炮击结束后每门炮都已经发射了大约600发炮弹。
1.阿拉曼战役
1942年初,曾经被英国第8集团军沉重打击过的由隆美尔率领的德军"非洲兵团"在得到
280辆坦克的补充后,又重新猖狂起来,深入英军阵地250多英里,向英军贾扎拉防线展开进攻,迫使英军不得不向埃及撤退,固守在阿拉曼防线。德军追击到阿拉曼地域后,因兵力受损耗过大,不得不停止进攻,驻守在阿拉曼西角长达60公里的防御地区,与英军对峙。
英军在埃及的失利,使朝野上下大为震动,丘吉尔在舆论界的强大压力下,向下院保证"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守住埃及",在非洲再度展开攻势。随后,英军进行了军队的调整,由亚历山大任中东英军总司令,蒙哥马利任第8集团军司令,还补充了大量的坦克、飞机和枪炮。为了歼灭隆美尔的"非洲兵团",蒙哥马利制定了详细的"捷足作战"计划。
8月31日,隆美尔向英军阿拉曼防线南翼开战,蒙哥马利指挥英军沉着应战,经过6天的激战,德军不仅未能前进一步,反而损失了
4500人。此时,德军正在集中力量攻打斯大林格勒,无兵力支援阿拉曼,而运送给养的运输船又遇到英军的袭击。此时,隆美尔"非洲兵团"只有12个师,其中有8个意大利师,8万人的兵力,近540辆坦克,350架飞机,缺乏足够的武器装备。而英军经过调整和补充后,拥有10个独立师和4个独立旅,达23万人,14
40辆坦克,1500架飞机。德军隆美尔"非洲兵团"陷入困境。
英军经过充分准备后,于1943年10月23日夜9时,向德军阵地发动反攻。1000多门大炮进行了连续20多分钟的炮击,上万发炮弹倾泻在德军炮兵阵地上。随后,步兵在北面沿海附近的特勒埃萨岭和米泰里亚岭之间进行了强攻,由于德军布雷区的阻挡,英军一度受阻,被迫在沙漠上与德军作战。
10月25日上午,英军第十装甲师冒着德军的猛烈炮火,越过布雷区,打开了进攻通道,德国坦克开始四处逃窜。10月28日晚,英军突破德军北部防线。接着,英军又开始突破由意大利师守卫的南部防线。处于孤立无援境地的隆美尔几次打电报给,请求放弃阿拉曼,把部队撤退到富卡,均遭到了的拒绝。11月4日,隆美尔看到大势已去,已无力坚守阵地,为保存他的残部,没有执行不放弃一寸土地的命令,丢下意大利军队,向富卡撤退。意大利4个步兵师很快向英军投降了。这种情况下,才被迫同意隆美尔撤退的请求。
隆美尔的"非洲兵团"穿过昔兰尼加的东部边境,撤至卜雷加港,又接到"不进入的黎波里塔尼亚的命令。但这时隆美尔确实感到力不从心,死守只能是使其残部全军覆灭。于是,他专程飞到东普鲁士的总部,向面陈撤离北非的请求,被当面驳回。然而,在墨索里尼的同意下,隆美尔又一次违背了的意志,命令部队做好撤退准备。
11月26日,英军先头部队越过昔兰尼加到达卜雷加港,蒙哥马利下达了在12月24日发动攻势的作战命令,而隆美尔在12月12日就率领残部逃到了布埃拉特阵地,以后又撤退到突尼斯边境,企图在突尼斯重新组织防线。
1943年1月23日,英军占领了的黎波里,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它沉重打击了德意法西斯在北非战场的军事力量,大大鼓舞了英国和非洲人民打败法西斯的信心。这次战役中,隆美尔的"非洲兵团"伤亡和被俘达5900人。阿拉曼战役与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一起,完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转折。
2.英、美盟军在北非登陆
英、美盟军共同开辟北非战场是经过了两国首脑长时间的酝酿而最后确定下来的。双方经过反复磋商,决定在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的奥兰、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三地登陆。登陆时间定在1942年11月8日,登陆总人数近11万人,其中美国6个师,英国1个师,调用军舰和运输舰650艘。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在战争爆发前都是法国殖民地,现在仍然继续由维希政府统治。为使登陆顺利成功,英、美盟军把登陆计划通知了法属北非当局,并与其进行了停战谈判。谈判过程中,北非当局代表达尔朗在未取得维希政府同意的情况下,接受了盟军关于在法属北非各地立即停火的最后通牒。几个小时后,维希政府慑于的压力,宣布拒绝停火,并命令诺盖接替了达尔朗的职务。
1942年10月22日和25日,英、美盟军舰队先后从英国开出,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向北非进军。这一行动被德国情报人员获悉后立即通报了当局,但并没有引起注意。认为盟军可能会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登陆,从后方打击隆美尔。要求地中海空军能给隆美尔以支援,而空军却认为没有力量支援北非的战斗。
盟军在阿尔及尔登陆的是英美两国陆军,由美国查尔斯.赖法少将指挥。登陆前,盟军曾秘密地同阿尔及尔边防区司令马斯特进行过接触,因此登陆部队得到了马斯特驻防军的配合,首先夺取并控制了制高点,关闭了电讯设施,占领了警察局和广播电台,随后,登陆部队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便开进了阿尔及尔城,迅速接管了这座城市。
在奥兰登陆的是美国陆军,由劳埃法.弗雷登法少将指挥。登陆部队出其不意地顺利登上海滩,当攻击奥兰港时,遇到了法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运送登陆部队的英国快艇遭受了重创,美国的士兵一半战死,其余的或负伤或被俘。第三天,美军从东西两面夹击,两支装甲部队从南面长驱直入,直逼城内法军司令部。法国驻军在两面受敌的情况下,被迫于11月
10日宣布投降。
进攻卡萨布兰卡的部队是直接由美国出发的由乔治,巴顿少将指挥的美国陆军。曾经在盟军登陆之前与英美盟军有过秘密接触的卡萨布兰卡防区司令贝图阿尔将军在11月7日深夜获悉英美军队将在8日凌晨2时登陆的消息后,立即逮捕了法国休战委员会成员,占领了拉巴特的陆军司令部,同意巴顿将军的部队登陆。但是,新任北非法军总司令诺盖却以叛国罪将贝图阿尔逮捕,命令法军阻击美军登陆。
因此,在卡萨布兰卡登陆的美军同法军沿岸炮兵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当得悉阿尔及尔的局势发生变化以后,诺盖才于11日下令法军停止战斗。美军的登陆,损失了飞机21架、登陆艇
150艘,付出了比原来预计要高的代价。
11月10日下午8时,英美军队在北非登陆后,下令德意军队进驻法国南部地区,意大利占领科西嘉。11月26日黎明,违背不占领土伦海军基地的保证,派军队进攻土伦港,企图夺取法国舰队,遭到法军顽强抵抗。为了表示对的抗议,不使军舰落入德意法西斯之手,土伦法军将60多艘军舰全部凿沉。德军占领法国南部后,在法西斯的压力下维希政府被迫同美国政府断绝外交关系。
由于达尔朗等人的协助,英美盟军登陆作战的困难大为减少。西班牙的佛朗哥政权也没有插手北非的战事。盟军在北非全部登陆后,沿着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领土向突尼斯推进。
3.争夺突尼斯
阿拉曼战役英军的胜利和盟军成功的在北非登陆,沉重打击了德意法西斯,大大削弱了德意军事上的实力。但德意法西斯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企图利用占据的突尼斯一隅,负隅顽抗。为了保住突尼斯这个稳固的桥头堡,先后从西欧和意大利调遣了5个师的兵力,从海空两路迅速增援突尼斯,并任命阿尼姆为德意两国部队最高司令官。
此时驻守突尼斯的法国守军,对盟军和德军谁敌谁友的态度并不明朗,一方面对德国存在复仇思想;另一方面却又怕违背维希政府的意志。法军司令巴雷虽然拒绝了德国要求法军撤至突尼斯边境附近一线的最后通牒,但是又自动放弃机场、据点,然后撤出了突尼斯,并没有对德军进行坚决反击。
为了消灭突尼斯境内的德军,在北非登陆的盟军同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相配合,从西东两面进行夹攻;在阿尔及尔登陆的盟军由英国第一集团军司令安法森将军指挥,从海陆两路同时出发,在突尼斯北部进行拦截,美国伞兵营从东南方向突击了80英里,占领了离加贝斯湾和通向的黎波里的咽喉要道加大萨机场。如此包围态势,使德意军队成为瓮中之鳖。
盟军抢占突尼斯的第一次战役是从1942年11月底开始的。当时,德军的兵力十分的薄弱,在突尼斯城实际只有1000人,在比塞大约有4000人,投入作战的兵力极少。但德军采取疑兵战术,貌似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盟军被蒙在鼓里,不知敌军兵力多少,不敢轻举妄动,行动谨慎小心,直到11月25日进攻突尼斯时,德军的兵力已调集增加了2倍。盟军从左、中、右三路发起攻势,但由于援兵未到而受挫,只好向西撤退。
1943年初,法国守军加入了盟军行列,加紧对德军作战的准备。而这时从阿拉曼战场上败退至突尼斯的隆美尔的"非洲兵团"为阻止盟军反攻,抢先向美军发起进攻,美军大败,损失惨重,伤亡1000多人,损失200辆坦克,隆美尔部队乘机向前推进150英里。在这种困难的境遇下,新编第18集团军司令亚历山大亲自到前线担任盟军指挥,稳住了阵脚,迫使隆美尔停止向西推进。2月26日,由隆美尔指挥的在突尼斯的轴心国军队在沿突尼斯北部海岸和蓬杜法赫之间70英里战线上向英军发起攻击遭到顽强抵抗,德军兵力消耗很大。从此,突尼斯战场上盟军的力量占了绝对优势,兵力是轴心国军队的2倍,坦克则是轴心国军队的6倍。隆美尔见势不妙,称病离开了非洲战场,把指挥权交给了其属下阿尼姆。
3月底,盟军在突尼斯整个南部开始了总反攻。4月6日,轴心国军队开始向突尼斯城撤退。4月中旬,得不到、燃料和食品补给的德、意军队被盟军围困在突尼斯北部,被迫与盟军展开决战。5月初,法军攻克法赫斯桥,突破了轴心国军队在突尼斯的最后一道防线。随后,英军进入突尼斯城,美军进入比塞大城。1943年5月13日,25万德意军队被迫向盟军投降。盟军在北非取得了重大胜利。
北非战役全歼德、意军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地中海的形势,使地中海又成了英国的内海,也使盟军掌握了地中海地区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利比亚埃及四天战争爆发
利比亚埃及四天战争爆发埃及和利比里亚的关系一度不错,但1971年9月埃及、利比里亚和叙利亚宣布成立“阿拉伯共和国联邦”,并于1973年9月全面“合并”稻田。即使你建立了一个国家,它也没有实现。1973年中东战事发生后,萨达特总统推行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政策,但利益冲突和相互矛盾日益浮出水面。
1977年7月21日,两国爆发边界冲突。冲突爆发后,阿尔及利亚总统布梅丁从中斡旋,巴解组织、阿联酋、阿盟先后呼吁或采取行动缓和冲突。26 日,有人开火。
11月,萨达特总统访问以色列。卡扎菲12月2日主持“否认阵线”峰会,谴责埃及“有缺陷”的行动,呼吁阿拉伯国家停止对埃及的一切援助,并宣布与埃及断交。埃及5日宣布拒绝收回利息。此后,两国关系一直紧张,两国仍在边境部署重兵并相互指责。
1977 年7 月的冲突沿着戈壁边界发展。在20 年代,由格拉齐亚尼元帅率领的意大利军团在这里与萨努西***和奥马尔穆赫塔尔领导的利比亚部落作战。 “四日”战争被亲临战场的埃及人形容为“大规模流血”。
这场战争向卡扎菲表明,萨达特总统正试图阻止利比亚被推翻。但这场战争也给萨达特上校和埃及军方人员造成了困难,这表明卡扎菲的大部分苏联武器装备是在1974年订购的,当时已经交付。北非与中天中海之间的力量对比极有可能发生逆转。乍得局势使伊利冲突复杂化。
1977年7月11日,埃及副总统穆巴拉克(后接替萨达特总统)突访恩贾梅纳。当时,乍得政府指责利比亚,声称一支4000人的利比亚军队入侵乍得北部,与人民解放阵线作战,企图在乍得南部建立图卜邦。利比亚否认这些指控,但埃及和苏丹表示支持乍得政府。卡扎菲的政治宣传将恩贾梅纳开罗喀土穆声明称为“和平声明”。
7月21日之后,埃及和利比亚的军事公报宣布友好行动仍在进行中,但对事件的日常报道差异很大。埃及的第一份声明描述了7 月16 日利比亚巡逻队在埃及边境城市萨鲁姆以北约90 英里的沙漠中9 名埃及士兵的情况。据报道,埃及军队越过边界追击利比亚人,直到他们到达摩西德的小绿洲。
埃及方面称,他摧毁了40辆利比亚坦克和2架飞机,俘虏了12名利比亚士兵和30名据信是越境游击队或袭击者的“破坏分子”。利比亚人声称法律不适用,他他们报告说,战争于7 月14 日爆发,当时埃及人袭击了利比亚边境哨所并俘虏了12 名利比亚士兵。在提交军事备忘录并要求释放囚犯后,利比亚军队于7 月16 日俘虏了一支由12人组成的埃及检查队。
利比亚边境地区指挥官提议两国交换俘虏,并警告埃及军队撤出他们占领“几个月”的地区。 “利比亚的人道主义者。最后通牒到期后,他重新夺回了该地区。在战斗中,22名埃及士兵死亡,33人被俘。在西迪阿梅尔上空。一架埃及飞机在利比亚被击落。”利比亚方面声称有在与巴拉达村的持续战斗中击落了两架埃及飞机。
7月22日,埃及飞机猛烈轰炸阿德姆空军基地,战争升级。利比亚报告说,五架攻击机被击落,埃及伞兵对Qasr ?Jeddah ?镇发动搜索攻击。开罗证实了这一点。
7月23日,利比亚报告说,埃及对Tobruk、Kouhura、Mussad、Jarabbu、Barada ?和Qasir-Jeddah ?等村庄进行了空袭,并击落了8 架埃及航空公司。开罗只承认在萨卢姆附近发生了炮战。
7月24日,即激战的最后一天,利比亚方面宣布其埃及飞行员阿卜杜勒哈米德埃法特少校在埃及的新空袭中被活捉。
埃及对阿德姆空军基地的空袭旨在摧毁一个由苏联专家控制的雷达站。开罗证实,埃及空军在袭击中损失了两架飞机。据开罗《共以及国报》报道,该雷达站不仅监测埃及军队的动向,还监测美国第六舰队和北约部队在地中海的行动。萨达特后来说,一艘在地中海航行的苏联直升机航母使用机载干扰无线电和电子监视和骚扰埃及军事通信,并瞄准附近的美国海军稻田。
萨达特总统于7 月25 日下令开火,但卡扎菲没有遵从。 8 月1 日,贾卢少校谈到了利比亚的局势,利比亚有27 人死亡、9 人失踪、9 辆坦克被毁、2 架飞机被击落。开罗尚未公布伤亡人数,但驻北非的外交官认为埃及受到了沉重打击。
1977年07月21日利比亚埃及四天战争爆发1977年7月21日 (农历六月初六),利比亚埃及四天战争爆发。
温和派人物萨达特,开罗新的***
埃、利关系曾一度较好,1971年9月,埃、利和叙利亚曾宣布成立“阿拉伯共和国联邦”,并要在1973年9月前完全“合并”,但因建邦问题矛盾重重,未能实现。1973年中东战争之后,萨达特奉行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政策,利不满,双方矛盾日趋公开化。1977年7月21日,双方发生边界武装冲突。冲突发生后,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对双方进行调解,巴解、阿联酋、阿拉伯联盟等都先后呼吁或行动来缓和冲突。26日,双方停火。11月,萨达特访以色列。卡扎菲于12月2日主持召开“拒绝阵线”首脑会议,谴责埃的“背叛”行为,呼吁阿拉伯国家停止对埃的一切援助,宣布冻结与埃的外交关系。5日,埃宣布与利断交。此后,双方在边界仍部署重兵,并相互指责,关系紧张。
1977年7月的冲突是沿着沙漠的边境展开的。20年代,格拉齐亚尼元帅的意大利军团就曾在这里同萨努西教团的首领们和奥马尔-穆赫塔尔率领的利比亚部落人民作过战。“四天”战争被一名亲临战场的埃及人描绘为一次“大规模流血”。这场战争向卡扎菲表明,萨达特已经横下一条心,力图扼止利比亚的颠覆活动。但是,这场战争也向萨达特和埃及军队参谋部表明,卡扎菲的苏制武器装备很多是1974年定购而在这时交付的,并已形成了一个难以对付的庞大军人库,这个军人库很可能已经改变了北非和中地中海的力量对比。
乍得的形势使埃利冲突更加复杂化。1977年7月11日,埃及副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后来继萨达特担任总统--突然来到了恩贾梅纳。当时,乍得政府正在谴责利比亚,声称四千名利比亚军队侵入乍得北部,正与民解阵线协同作战,企图在乍得北方建立图布族国家。利比亚否认这些指控,但是埃及和苏丹宣布他们支持乍得政府。卡扎菲的舆论宣传把恩贾梅纳--开罗--喀土穆声明称为“宣战文告”。
7月21日以后,埃及和利比亚的军方公报宣称敌对行动仍在发展,但对每天事件的报道说法却大不相同。埃及的第一个声明,叙述了7月16日在埃及边境城市萨卢姆以南大约60英里的沙漠中发生的一次事件,并说事件起因于一支利比亚巡逻队打死了9名埃及士兵。据报道,埃及部队越过了边境,猛烈追击利比亚人,直至穆赛德小绿洲。埃及人声称,他们击毁了利比亚的40辆坦克和两架飞机,俘虏了12名利比亚士兵和30名“破坏分子”--大概是越境的游击队或突击队。
利比亚人的说法则不然,他们报称战斗是7月14日爆发的,当时埃及人对利比亚边防哨卡发动进攻,并抓走了12名利比亚士兵。在递交了抗议照会并要求释放俘虏之后,利比亚军队在7月16日俘获了一支12人的埃及巡逻队。利比亚人说,次日利比亚边境地区指挥官曾建议双方交换战俘,并警告埃及人撤出他们的武装部队已占领“数月”之久的地区,据利比亚人说,最后通牒到期之后,他们收复了那个地区,在战斗中,22名埃及士兵被击毙,另有33人被俘,一架埃及飞机在西迪阿姆尔上空被击落。
利比亚人声称,在进攻巴拉达村的战斗中,击落了两架埃及飞机。7月22日,由于埃及飞机猛烈轰炸了阿德姆空军基地,战斗更趋激烈。利比亚报道说击落了5架进攻的飞机,并说埃及伞兵部队对卡斯尔吉达镇发动了试探性进攻。开罗对此否认,7月23日,利比亚报道埃及对托布鲁克、库弗腊以及穆赛德、贾拉布卜、巴拉达、卡斯尔吉达等地的村庄进行了空袭,并宣称又有8架埃及飞机被击落。开罗只承认在萨卢姆附近曾发生炮战。在最后整日激战的7月24日,利比亚人宣布,埃及飞行员阿卜杜勒-哈米德-埃法特少校在埃及的又一次空袭中被活捉了。
埃及对阿德姆空军基地的空袭,目的在于摧毁苏联专家管理的雷达站。开罗承认埃及空军在这次袭击中损失了两架飞机。据开罗的《共和国报》报道,这座雷达站不仅监视埃及军队的调动,而且监视美国第六舰队和北约武装部队在地中海的活动。萨达特总统后来说,在地中海上游弋的一艘苏联直升飞机母舰,曾用舰上的干扰电台和电子干扰设备,监听并扰乱埃及的军事通讯,并对附近的美国海军活动进行监视。
萨达特总统在7月25日下令停火,卡扎菲上校从未如此下令。8月1日,贾卢德少校谈到利比亚的损失情况,27人死亡、9人失踪、9辆坦克被击毁,两架飞机被击落。开罗从未公布任何伤亡数字,但据驻北非的外交官们估计,埃及损失重大。
好了,今天关于“阿尔及利亚”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阿尔及利亚”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