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_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简短50字
如果您有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问题,我可以通过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来回答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资源。
1.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2.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和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3.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4.端午节的来历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端午节和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
扩展资料: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
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参考资料:
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和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1、端午节的来历: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2、端午节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习俗。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相信很多人只知道端午要吃粽子,很少人去了解它的名字的由来。那么你知道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呢?我精心收集了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供大家欣赏学习!端午节的由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呢?
说法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说法二: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说法三: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其实?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书中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 ?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
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端午节来历及传说一说端午起源于春秋时,为纪念晋人介子推。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耳(晋文公)曾落难逃亡,介子推跟随。没有食物了,介子推割自己的股肉煮食予重耳。重耳复国后,赏赐随从,介子推独无所得,与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重耳请他出山,他终不肯出。于是重耳烧山,介子推抱木而被烧死。于是重耳为纪念他,规定晋国以五月五日为寒食(不用火)之节。
东汉邯郸淳《曹娥碑》则说,端午节是起源于吴人纪念伍子胥:?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于吴,反被吴王夫差,抛尸于江,灵魂不死,化为钱塘江江涛之神。故吴越人民以其死之?五月五日?为纪念节日。
《会稽典录》则记浙人之俗,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汉代之孝女曹娥:?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江沂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浙人为纪念曹娥,乃称端午为?女儿节?。
但是流传影响最广的,自然还是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此说始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端午节习俗民俗活动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猜你喜欢:
1.端午节叫端午节的原因是什么
2.端午节起源5种说法
3.端午节有什么含义
4.端午节的5个来历
5.端午节的来历和由来
端午节的来历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端午节和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端午节的来历是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风俗有扒龙船、放纸鸢、挂艾草菖蒲、吃粽子等。端午祭龙礼俗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的愿望。
历史渊源
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端午节
1、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纪念屈原,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2、习俗: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挂草药,挂艾草、菖蒲、榕枝。
佩饰。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戴香包。
划龙舟。龙舟竞渡。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悬挂钟馗画,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斗草。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
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
吃粽子。
饮雄黄酒。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吃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3、龙抬头的来历:
二月二龙抬头,俗称青龙节,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4、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
习俗一:二月二龙抬头理发,民谚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之说。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长辈们希望借龙抬头这一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另外,之所以在二月二日剃头,是因为俗信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而一个月不理发又很难受,故大家都在正月过完后的二月初纷纷理发。而且不理发,头太重了抬不起来,不能“龙抬头”了,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说实为讹传,其中的“死舅”其实是“思旧”的谐音,表示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怀念
习俗二:“鼓撅”: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
搅团: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
“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
为了纳吉,二月初二这天的食物也与“龙”相关,面条不叫“面条”,称作“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龙角”;米饭称作“龙子”;煎饼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好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
- 上一篇:浙西大峡谷旅游攻略
- 下一篇:青岛天气30天_青岛天气30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