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气象云图_青岛气象云图实时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青岛气象云图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从08年7月11日至8月11日北京每天天气预报
2.关于南极的知识
3.如何引导小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
4.8的含义?
5.超强台风“利奇马”即将来袭,“辽宁号”航母怕台风吗?
6.2011上海台风
从08年7月11日至8月11日北京每天天气预报
7月30日 天气:多云 28℃~37℃ 南风 3-4 级
8月1日 天气:多云 28℃~38℃ 南风 3-4 级
8月2日 天气:多云 27℃~36℃ 南风 3-4 级
8月3日 天气:多云 27℃~35℃ 南风 3-4 级
8月4日 天气:雷阵雨 27℃~34℃ 西南风 4-5 级
8月5日 天气:多云 28℃~34℃ 南风 4-5 级
8月6日 天气:多云 28℃~35℃ 南风 3-4 级
8月7日 天气:雷阵雨 27℃~35℃ 南风 4-5 级
8月8日 天气:多云 28℃~36℃ 南风 4-5 级
8月9日 天气:多云 27℃~35℃ 西南风 4-5 级
8月10日 天气:阵雨 27℃~33℃ 东南风 4-5 级
8月11日 天气:阵雨 26℃~31℃ 东南风 5-6 级
8月12日 天气:阵雨 25℃~29℃ 东南风 5-6 级
8月13日 天气:多云 25℃~33℃ 东南风 4-5 级
8月14日 天气:多云 26℃~32℃ 东南风 4-5 级
8月15日 天气:多云 27℃~32℃ 东南风 3-4 级
8月16日 天气:多云 28℃~34℃ 东南风 4-5 级
8月17日 天气:阵雨 28℃~33℃ 东南风 4-5 级
8月18日 天气:阵雨 27℃~32℃ 东风 5-6 级
关于南极的知识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的发展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30年中国人坚持不懈地奋斗和自主创新,气象卫星已成为现代气象业务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科技支撑。”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说。在历届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怀下,我国已成功发射了9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目前,仍有5颗在轨稳定运行,为气象、海洋、农业、林业、水利、航空、航海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公益性、专业性和决策性服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今,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成为我国民用遥感卫星效益发挥最好、应用范围最广的卫星之一。
从试验应用型到业务服务型
“气象卫星的工作,我们是白手起家,没有人去告诉你如何去做,要靠实践凝练,要花代价去换取经验和知识。”风云一号A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原主任钮寅生说。
在气象卫星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人们都不会忘记那曾经刻骨铭心的痛:
1988年10月15日,成功在轨稳定运行39天的我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姿态失控,整星失败。
1991年2月14日,风云一号B星在正常在轨运行165天后,由于星载计算机内存储数据跳变,导致卫星姿态再次失控。
1994年4月7日,即将成为我国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的风云二号01星在发射前8小时的模拟测试中,肼系统发生泄漏,导致厂房失火,卫星被烧毁。
1997年6月10日和2000年6月25日分别发射的风云二号A星和B星,在在轨运行10个月和8个月之后,也都因各种问题无法正常工作,均未达到设计寿命。
回望历史,正是这些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的痛,为我国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研制和技术积累了经验;也正是这些痛,在时时刻刻激励着气象卫星科技工作者以更加“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卫星的研制和应用中。“面对这项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高回报的工作,我们来不得半点马虎。”杨军说。
不平凡的历程势必造就一个不平凡的卫星平台,势必培养出一批勇于克服困难、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的气象卫星科技人员。在经历了挫折之后,一个个神话在航天人和气象人的手中书写。
1999年5月10日和2002年5月15日,分别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C星和D星。风云一号C星在轨正常业务运行4年9个月,大大超出2年的设计寿命,而D星到2009年仍稳定运行。
2004年10月19日和2006年12月8日,分别成功发射了风云二号C星和D星,首次共同实现了“双星运行、互为备份”。其中,风云二号C星及地面应用系统还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5月27日,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2008年12月23日8时54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二号”06星送入
预定轨道。
从第一代气象卫星到第二代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气象卫星已实现了业务化、系列化,并率先实现了我国应用卫星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的目标。然而,面对成绩,我国的航天人和气象人的目光并没有仅仅停留于此。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上装载的5个通道的1个仪器已早已无法满足气象现代化的需求。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环境生态保护等一个个问题亟待气象卫星人为其破解之路提供科技支撑。
就在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轨时,发展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议案又摆在大家面前。“上世纪90年代,正是气象卫星发展最艰难的时候。但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满怀希望,很多人都是在研制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同时,又再为发展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谋划着。”杨军说。
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我国航天人和气象人并肩完成了美国用40年才走完的路。2008年5月27日,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随着卫星一同被送入太空的还有星上装载的11个先进的遥感仪器及99个光谱探测通道,其中有5个通道的分辨率达到250米。而在30年前的风云一号A星上,仅有1个仪器及5个通道。
除了量上的突破,风云三号A星更注重在质上的突破。它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从单一遥感成像到地球环境综合探测、从光学遥感到微波遥感、从公里级分辨率到百米级分辨率、从国内接收到极地接收的四大技术突破。
在我国极轨气象卫星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时,静止气象卫星的更新换代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目前,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已进入立项阶段,将于2013年前后发射首颗卫星。
“气象卫星事业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这条路走得很难、很艰苦,但是很有成效。我们相信,只要团结起来,不断改进,未来中国的气象卫星一定会更好。”中国工程院院士、风云二号地面应用系统总师许健民说。
从蹒跚学路到天地一体化的楷模
作为卫星工程的五大系统之一,地面应用系统是充分发挥卫星应用效益的坚实保障。“为了充分发挥卫星的效应,要求是地面应用系统的发展要略超前于卫星的发展。”钮寅生说。伴随着卫星的发展,我国气象卫星地面应该系统的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中:地面接收站从无到有,从3个到5个,从国内走向国外;地面应用系统从无到有,从一个系统运行到多个系统并行。
“风云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技术含量和工作量,不亚于甚至超过卫星本身,它不仅是国内最好的系统,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 中科院院士匡定波说。
回首卫星气象人走过的30年,许健民感触最深的不是那些令人耀眼的成就,而是当初难以想像的各种困难。他连连用“其中的不确定性太大了,现在回过头来看,都觉得后怕”来形容他现在的心情。他说:“科研人员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埋怨和压力,我们只能一点一点从基础做起,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问题。”
如今,风云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成功解决了海量、高速气象卫星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异地间实时远程传送问题,突破了卫星资料接收处理、预处理、产品处理、存档、分发、应用等关键技术,克服了国内双星和国外多星业务化接收处理给应用系统带来的技术复杂性和兼容性的难题,实现了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年运行成功率保持在99.5%。
特别是风云二号地面应用系统中的高精度图像定位技术破解了我国航天事业“要命”问题,受到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麦克·格瑞芬博士的称赞,被国际同行专家公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星地一体化的共同发展模式也被我国航天界誉为“天地一体化的楷模,地面应用系统的典范”。
从无从应对到成竹在胸
“浣熊”、“凤凰”、“森拉克”、“黑格比”、“蔷薇”……2008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台风登陆强度强。但由于预报准确,防御措施到位,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2000年以来同期偏轻。而在其中,气象卫星时刻密切监测,追踪台风动向,为预报人员及时提供最新卫星云图,可谓功不可没。
然而,思绪回到了建国初期,台风肆虐、干旱横行、强寒潮突至,自然灾害给新中国的发展设置了一道道障碍。特别是1968年,台风频袭我国东部沿海,损失惨重。“当时,由于气象部门在台风的监测手段上还很缺乏,特别是对于台风的移动路径和强度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许多老同志回忆道。
肩负重任的风云气象卫星没有让人们失望。自2005年1月以来,中国风云系列卫星对太平洋生成的92个影响或登陆我国大陆的33个台风全部进行了全程监测。
近年来,气象卫星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奥运气象服务保障和空间环境监测预报等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2003年的淮河特大洪涝灾害、2006年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大火、2006年的北京特强沙尘暴、2008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每年初冬袭击我国大部地区的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气象服务中,都可以找到风云卫星的资料和产品;在我国夏季风、干旱、积雪监测,全球臭氧及海冰变化趋势分析中,气象卫星资料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气象服务中,风云系列卫星更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卫星在密切监视台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同时,积极为北京市热环境、大气气溶胶、臭氧监测提供科学数据,为青岛奥帆赛海域浒苔治理工作提供每日浒苔分布图。
气象卫星资料和产品除了服务与现代气象业务外,还积极服务军队、水文、海洋、农业、林业、民航、交通、电力等部门。据统计,目前,接收与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资料及产品的用户已超过2500家。
从依靠国外资料到为国外同行提供资料
随着中国静止和极轨气象卫星的相继成功发射和投入业务运行,风云一号C、D星,风云二号C、D星,风云三号A星都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之中。中国气象卫星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大量国际用户直接接收或利用中国的风云气象卫星资料。
“特别是在风云三号A星成功发射之后,我们仿佛成了‘香饽饽’,很多发达国家的气象部门都主动与我们联系,希望共享风云三号A星资料。”杨军自豪地说。
短短的30年光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的关怀和关注下,中国已成为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极少数国家之一,并且在地球观测组织(GEO)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3年5月,中国气象局向朝鲜提供了一套极轨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这是中国向国外出口的第一套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为了加强卫星数据共享工作,中国成功开发了FENGYUNCast接收系统,并于2006年和2007年分别向亚太地区17个国家赠送了该接收设备,使得风云卫星数据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朝鲜、伊朗、阿曼、新西兰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也都在不同程度地接收和利用风云二号卫星数据。
如何引导小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
一、南极
南极洲包括了南极大陆和及周围的岛屿,总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面积的10%.不算南极周围的岛屿,南极大陆面积为1239万平方公里.南极洲的面积相当于一个半中国,它与北京的直线距离为12000公里.
南极最冷的月份是在7月,它的季节与我国季节相反.在南极大陆沿海地区的月平均气温为-30度左右,在南极大陆周围沿海地区,年平均气温为零下17摄氏度,冬季气温一般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
前苏联考察队1983年7月在大陆中心区海拔3000米的东方站测得最低温度为-89.3摄氏度,可见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这是目前全球所测到气温最低的记录.
南极大陆98%的陆地常年被冰雪所覆盖,平均厚度为2450米,最大厚度达4750米.南极的淡水总储量是地球的72%,如果南极的冰盖全部融化,整个地球的海平面将平均升高60米,沿海的许多城市会被淹没.如北京、上海、青岛等.
二、我国在南极建立了两个科学考察站
长城站:是以中国的万里长城命名.建于1985年2月20日,位于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得乔治王岛.地理坐标是: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3秒,距北京17501.9公里.长城站现有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包括了主楼、宿舍栋、发电栋,科研栋、文体医疗栋、气象栋、油库、污水处理站、仓库、直升机停机坪.
长城站夏季可容纳50人左右进行考察活动,在冬季可容纳20人左右.
长城站的科学考察主要是海洋生物、地质、高空物理、地磁、气象、GPS联测等.
站上的**生活主要有乒乓球、台球、卡拉OK和一些体育设施.
长城站地处乔治王岛,在岛上有9个国家建立了考察基地.
中山站:建于1989年2月26日,以的名字命名.位于东南极大陆拉兹曼丘陵地区.地理坐标: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距北京12553.1公里
中山站是内陆考察的基地.为了深入内陆考察,站上备有大型240雪上车3辆,170型雪上车1辆,还有供站上使用的小型150雪上车1辆.
中山站的气候比长城站恶劣很多,由于它离冰盖近受下降风的影响大,最大风速达50,极昼时间54天,极夜时间58天(根据年分略有差别),最低气温 .
到目前为止,有27个国家在南极建站,共有150多个科学考察站.
8的含义?
《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这里的“探究”包含探究活动和探究技能。教学中应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获取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兴趣之目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小学科学教学就在于适应这种需要,让学生成为科学现象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如何落实这种教学理念呢?结合我们自身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引领发现
探究是每一个人天生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而发现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又能够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如在教学《哪杯水更热》一课时,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的:一上课,就为学生准备了两烧杯同样多、但温差很小的热水(杯子上方还飘着白气),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桌面上的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再用手试一试杯子的外壁,感觉到了什么?仔细体会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看——摸——体会——比较——总结”逐层深入的五个过程,学生经过看、摸,体会到“这两杯水都是热水,两杯水的温度不一样,”有的学生认为1号杯里的水热,有的则认为2号杯中的水热,从而引发了矛盾争执,在争执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要“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的时机。当这个时机成熟的时候,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到底哪杯水更热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学生一下子从对体验结果的争执转移到寻找问题的办法上来。有的说用手仔细摸,有的说喝一口感觉一下进行比较,还有的说用温度计测量……,因为学生寻找了众多的方法再一次引起了学生的争论,互相指出对方方法的缺点。大家认为用手摸会有误差,用眼看冒出的热气量又不稳定,喝一口既怕受到伤害又担心难以分辨,只有用温度计测量才能得到准确、科学的结论,最后学生统一了意见,决定采用温度计来测量到底哪一杯水更热,这样在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生成“借助科学仪器测量更加准确、科学”的观点。
在这个环节中,之所以为学生提供温差很小(差别在2℃左右)的两杯水,就是为了创设“引发学生的争执”的问题情景,便于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分歧,在争执的过程中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行探究。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学生才能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真正地自主、探究和发现,整个的教学过程才能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需要像上述的事例一样,需要教师利用实验器材创设问题情境。有时,还可以利用提供探索性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如青岛版教材中的《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我们这样引导学生探究:
1.将两团大小不同的橡皮泥(差距大些)浸入两个放等量水的烧杯(烧杯也是一样大的)中,观察水位的变化,体验:物体的体积不同,在水中占据空间的大小也不同;
2.用弹簧称测出同一块橡皮泥在不同形状的情况下,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的重量,从中发现船形、空心饺子状的橡皮泥在水中能上浮。从而得出结论:增大橡皮泥的体积,让橡皮泥的中间变为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
3.承接上面的实验,启发学生思考:铁块在水中下沉,为什么钢铁制造的大轮船却能在水面上航行?之后,利用四个分别装有水、沙、空气、盐水的乒乓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把装有砂、空气、盐水的乒乓球与装水的乒乓球用天平比较出轻重,再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最终得出结论: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上浮,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下沉。钢铁制造的大轮船之所以能浮在水面上,就是因为它比同体积的水轻。
至此,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秘密得到最彻底的答案。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使沉入水中的塑料牙膏皮浮起来”的方法,讨论“怎样让土豆浮在水上”。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学生非常顺利地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并且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既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认识了物体沉浮的秘密,又培养了学生动脑思考、自主探索并发现自然奥秘的能力。
总之,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创设情景的方法有很多,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教学情景,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二、强化合作,共同探究
科学发展的历程证明,许多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众多科学家们的合作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取得的,而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组合作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合作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倾听别人的见解,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和喜悦,体验合作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在探究学习中发挥着它独特的魅力。
1.激发兴趣,创设合作探究的氛围
大家都知道,每一位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走进教室的,他(她)是带着六年的生活经历来到教室的,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就不同,这些“经验”和“差距”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必须乐于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小组学习的机会,并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科学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如在研究《土壤》一课时,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里的花坛内实地观察土壤,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仔细,用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之后,对学生自带的不同的土壤先在小组内进行观察、比较,再在班内进行比较、交流,找出每种土壤的特点。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得不发挥集体的智慧,团结协作,才能胜过其他小组。同时也分享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倾听了他人的发现,交流了自己的观点,收获了大家的果实,体验了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长此以往,何愁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不到提高,与人合作的意识又得不到加强呢!
2.精心准备,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学生有权获得、使用多种器材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特征。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和基础。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激发学生们的灵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思维,从而创造性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否则,科学探究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了。在材料的准备上,教师应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选择易于揭示科学概念、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与学生探究能力相适应的材料。如《跷跷板》一课,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剪子、指甲刀、锤子,其次,我又为学生准备了杠杆尺、钳子、镊子、起钉锤等工具,学生通过讨论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又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了这些工具都是杠杆原理的应用,其中镊子属于费力杠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交流、实验等形式,认识了生活中杠杆原理的使用,为学生加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建立合作,科学搭配探究的伙伴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易于生成新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所以,在科学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不同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竟争”的氛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各组进行制订计划、实验和调查、研讨和综合意见等合作学习,共同经历成功与失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但同时也应注意,合作小组内的成员必须注意男女生合理搭配,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也要进行协调,以防出现自认为“我能行”的学生越来越行,自认为“我不行”的学生越来越差的现象,不但合作意识没有培养好,反而出现了探究结果、探究能力上的两极分化。
4.开展小课题研究,加强课外学习的合作
科学教材的内容有很多是适合短期、中期、长期考察的,课堂40分钟完不成教学任务,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围绕一个主课题,确定几个小的研究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分工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的能力。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学期《天气》单元后,我们和学生一起确立了以下几个研究专题:①持续观察一个周或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并做好记录;②天气与气象有什么不同;③搜集我市一年的天气预报情况,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市不同县区在同一季节天气情况的不同点;④人类在生活中哪些活动影响了当地的天气;⑤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又带来了哪些不便?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克服不便?⑥什么是季风?⑦电视中“卫星气象云图”中各种颜色分别表示什么。并与学生一起制订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开展社会调研、辩论会、结题交流(开信息发布会)、总结反思,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再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进一步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初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实践应用,获取体验
“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科学探究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真正实现了动手更动脑,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丰富的财富,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教学《关节》一课中研究关节的连接方式时,我们先引导学生对其连接方式进行猜测、讨论,联系生活中相似的结构,进而再让学生利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自己的猜想画出来,学生经历了这样逐步深入的探究过程,对关节连接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初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尽管这喜悦在心中是有些不踏实的。当老师利用大屏幕展示出六大关节真实的连接方式后,尤其又利用骨骼模型展示了立体的关节以后,学生通过对比,对自己画出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判断,画对的体验了成功,画的不对的体验了失败,在失败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又获得了正确的认识。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是由自然科学的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在应用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必然要全力以赴,积极动脑,想尽一切可能,创造性地运用种种条件,解决困难,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如学习完《植物的“分身术”》一课后,生物实践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参观木瓜基地的机会,动手练习了木瓜的扦插技术,同时还了解了扦插以后的木瓜在保养、生长、移植、栽培的密度、对阳光的需求量等方面的知识。从这项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自觉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探究新的问题,这也正反映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重要性。
四、张扬个性,发展独创
“教育是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唱主角的过程,教育应该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样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思考,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思维定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独创性,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儿童个性,千万不可以用成年人的所谓理智去律令孩子们。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各种成果,形成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观念,不断超越自我,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教学《电磁铁》一课中,当学生探究电磁铁的磁极改变的原因是与线圈缠绕方向有关时,大部分学生都采用拆下导线重新缠绕的方法,惟独六年级五班的王金铭和王禹昆两位同学直接把铁芯抽出来,反方向插入线圈中,取得了同样的学习效果。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再如,学习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之后,大部分学生在研究了“不同的土壤中植物生长情况的特点”之后,对种植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有个学生告诉我“老师,我种的土豆结了两个小土豆,而且还是绿色的”,明天又会有个学生把他种植的韭菜苗端进办公室,还大声地嚷着“这个韭菜叶怎么这么细呀!”后天就会有几篇观察日记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从这些现象看,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五、引导反思,及时评价
科学课堂的评价既包括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还包括社会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青岛版科学教材为评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评价的方式机会是非常灵活的:可以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评价,可以将评价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不仅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出评价,也要对学生课前准备做出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小论文或研究报告进行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得到这些结果的方法及其间的经历;不仅有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有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如他们提出研究的计划和假设,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兴趣、责任感、创造性与合作精神等等,都是评价学生不可多得的契机;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大胆的假设,一次与教材不同的设想,一个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活动,意见精美的手工制作,一次愉快的合作,一次有意义的调查……,都是给予学生评价的大好机会。其实,教师的评价不单是语言上的激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次不经意的摸头,对学生来说,都是无价的表扬,都是一种激励。学生自评、互评的效果也是相当有效的,这样学生会感到自己进步了,今后要比现在更有进步才对。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注意发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这样会使学生的进步更加透明,学生会感到人人都在关注他,关心他,从而会使他更加有信心,进步的更快,更加有兴趣的学习,探究能力也就逐步的得到提高。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各个侧面的发展变化,即经过一个时间段后对学生在科学探究的不同方面的表现进行不断地比较,借此判断学生在该领域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尚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的发展。
陶行之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得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能自己处理生活中的事情,正确的分析、认识社会,使自己更好地生存。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倡导“真情实感,亲身体验”。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探究科学。
超强台风“利奇马”即将来袭,“辽宁号”航母怕台风吗?
中国人最喜欢的数字是8。在方言中,“8”的发音听上去与“发”(发财之意)类似。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几乎所有人都抱有这种虔诚的愿望。如果能让自己的电话号码或是汽车牌照有尽可能多的“8”,企业家不惜为此花上一大笔钱。
有意思的是,在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后,中国奥组委便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定了一个有4个“8”的日子——开幕式将在2008年8月8日晚8点举行。但愿这个能带来好运的数字会帮助这个在雅典以32枚金牌跃居世界第二大体育强国的国家及其运动员取得决定性的成功。
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保证说,中国决不允许偶然事件的发生。开幕式演出由世界知名导演负责搬上舞台。唯一的障碍是:下雨的可能。因为由瑞士建筑师设计的巨型鸟巢状国家体育场没有顶棚。
为了不让9.1万名观众被淋,中国发射了3颗“风云”气象卫星。在奥运会期间,气象中心将每隔15分钟获得一次气象云图。比目前的速度快上一倍。这样就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在天气状况变化时借助飞机或高炮进行干预。中国在控制天气方面被公认为世界领先。
北京动员一切力量对体育、交通和环境基础设施进行投入投资是值得的。几乎所有的奥运场馆到2007年底都能通过检验。只有由4.2万吨钢建成的鸟巢到2008年3月才能完工。
在北京之外的香港、天津和青岛等地还有6个比赛场馆。最近,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表示对准备工作感到欣慰:中国的时间安排是如此之好,以至于所有场馆都可以得到足够的试运行。但国际奥委会认为,在交通秩序和因建筑热潮而遭受污染的空气与环境方面还存在缺陷,运动员和预计50万名观众和超过2万名记者不应当在这种条件下参加奥运会。中国承诺转折将从2008年中开始出现。其改造计划也将到那时结束。首都将拥有一个包括5条地铁线路、城铁和公交车在内的新型城市交通体系。北京机场的规模届时将是目前的两倍。借助新型的净化设备、垃圾处理和绿化造林,北京将能够兑现其“绿色奥运”的承诺。
在经济上中国已经赢了。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思钦佩地赞叹,北京已经利用美国的营销“模式”将“赞助文化”带到了新的高度。22个国际和国内“合作伙伴”,10个“赞助商”和14个“独家供应商”提供的资金足以满足奥运会运营成本的需要,而且这也创下了历史纪录。乒乓球巡回赛、遍布各地的健身器材和学校体育场对社会开放唤起了人们对奥运的激情,但他们也必须接受礼仪或英语方面的教育。
倒计时开始了。48万名北京人报名担当志愿者。门票已开始网上预订。如果订票者超过门票数量,电脑将根据随机原则抽取。开幕式、篮球和跳水的门票尤其受中国人欢迎。
不只是中国的奥运组织者看重幸运数字8。2008年8月8日,北京以外城市的宾馆酒店预订率也很高——中国的新人们纷纷选择在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日子喜结连理
2011上海台风
超强台风“利奇马”即将来袭,“辽宁号”航母怕台风吗?超强台风力“利奇马”袭卷了半个中国,被誉为今年的第一个风王。确实它行走的路线非常广,是北方第一次见到如此凶悍可怕的台风吧?“辽宁号”航母是我国的骄傲,“利奇马”看见“辽宁号”也应该是有所畏惧的。能够制造航母的国家并不多,而我国就是其中佼佼者之一。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是非常骄傲的,航母不仅是吨位大,耗资庞大,也是有极多的新型武器的。航母相当于一个移动的小岛,可谓五藏俱全,不仅仅是在海上航母是无所匹敌的武器,也是一个可以在海洋上称霸的钢铁巨兽。“利奇马”是第一次走向内陆的台风,我相信很多辽宁的小伙伴儿,应该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厉害的台风吧?“利奇马”现在登陆浙江,浙江下了非常大的雨,可是“利奇马”还能继续前行,可见台风的力量有多大。
虽然“利奇马”破坏性如此强,台风也是地球不可缺少的,毕竟内陆的气候就是由台风转变的,有台风才能让某些地方有农作物,空气不至于那么干燥。而这次登陆辽宁的“利奇马”来势汹汹。有小伙伴担心“辽宁号”航母会怕台风吗?事实上是并不会,因为航母的稳定性也极其重要,在海上有大风大浪是太普遍的事情了,所以在“辽宁号”面前,台风这种事情稀松平常,简直就是这艘航母必备的生存技能。
台风确实非常厉害,每次来势汹汹,在台风面前,人类的所有科技变得如此卑微,人类显现出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但是航母它不只是一种武器,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庞大让人望望而生畏,也让人肃然起敬。很多人目睹“辽宁号”的风采就知道,航母不仅是一个国家优秀的象征,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的骄傲。虽然自然的力量让人畏惧,可航母不是汪洋中的一艘小船,它是一种智慧的结晶,所以它不会畏惧台风。“辽宁号”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也是见得了任何大风大浪的航母。
云图智创网络接单怎么样
目前今年上海受影响的也就梅花1个
热带风暴艾利(Aere)PAGASA:Bebeng
主条目:热带风暴艾利 (2011年)
热带风暴 (JMA)
热带风暴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5月6日—5月12日
强度 85 km/h (50 英里) (十分钟), 990 hPa (毫巴)
5月5日日本气象厅升格一个低压区为热带低气压,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TCFA。
5月6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并编号为03W,其后菲律宾当地的气象部门命名此风暴为Bebeng。同日,日本气象厅开始发出Gale Warning;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5月7日下午3时获日本气象厅命名为艾利并升格为热带风暴[12][13][14][15][16],同日下午4时香港天文台亦将其升格。此外,5月7日其路径比各气象部门预期偏西,风暴亦同时正在增强。
5月8日早上,此风暴已达到风速每小时85公里,并且正在接近沿岸,但同时风暴移动速度缓慢。接近中午时份,此风暴登陆菲律宾南部,极快出海。下午行有效重整,强度稍微减弱后回稳。同日中央气象局表示,艾利可能自台湾东部掠过,但需等待其通过吕宋岛才能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
5月9日5时30分中央气象局发布海上台风警报。
5月10日由于中央气象局预测台风未来路径将偏向东方,影响台湾机率小,中央气象局于17时30分解除台风警报。同日,艾利开始移动时速加快。
5月12日中午过后(UTC+9)艾利转化为温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也于当日为艾利发出最后警告。
[编辑] 台风桑达(Songda)PAGASA:Chedeng
主条目:台风桑达 (2011年)
台风 (JMA)
5级 超级 台风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5月20日—2011年5月29日
强度 205 km/h (125 英里) (十分钟), 920 hPa (毫巴)
5月19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热带气旋生成警告。[17]
5月20日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及给予编号04W,数小时后日本气象厅亦发出烈风警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曾将其升格至热带风暴但其后又降回热带低气压,并又于稍后再次升格为热带风暴。
5月22日日本气象厅将其命名为桑达并升格为热带风暴,风暴则继续向西移动。台湾中央气象局亦升格之为轻度台风;同日晚上,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5月24日获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1级台风[18]。5月25日上午八时再获该中心升格为3级台风,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升格为中度台风。同日下午四时,香港天文台升格之为强台风。
随后桑达威力继续增强,5月26日上午八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升格之为强烈台风[19],同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升格之为超级台风,为今年太平洋台风季首个五级台风。
桑达其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动,抵日本南部海域,强度有所减弱。5月28日2时30分,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降格为中度台风。
5月29日0时该局再将其降格为轻度台风,同日下午2时,桑达转化为温带气旋,日本气象厅降格之为低压区。
[编辑] 热带风暴莎莉嘉(Sarika)PAGASA:Dodong
主条目:热带风暴莎莉嘉
热带风暴 (JMA)
热带风暴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6月9日—2011年6月11日
强度 75 km/h (45 英里) (十分钟), 995 hPa (毫巴)
早于6月2日,一个热带扰动生成。其后该热带扰动于菲律宾渐向西北移动。
于6月9日早上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热带气旋生成警报并评级之为HIGH;同日上午11时左右,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6月10日2时,中央气象局已将莎莉嘉升格为轻度台风,亦于同日早上升格之为热带风暴并给出近中心最低气压1000hPa。香港天文台于同日上午11时给出中心最低气压为995 hPa,同日下午2时(14时)中央气象局给出莎莉嘉中心最低气压998hPa,同时日本气象厅将最高风速上调至40 knots。
6月11日2时,莎莉嘉在卫星云图上看似解体、消散,但是台风中心还保有瞬间之最大阵风 25 米/秒,为轻度台风。但同日5时登陆广东时,结构遭破坏,中央气象局于同日8时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
6月12日莎莉嘉已经转为锋面带,完全消散了。
[编辑] 热带风暴海马(Haima)PAGASA:Egay
主条目:热带风暴海马 (2011年)
热带风暴 (JMA)
热带风暴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6月17日—2011年6月25日
强度 85 km/h (50 英里) (十分钟), 985 hPa (毫巴)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2011年6月17日上午5时升格此热带扰动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06W。6月18日下午2时,中央气象局测出其中心最低气压为1004百帕。同日晚上10时,香港天文台升格为热带低气压[20],及测出中心最低气压为1002百帕。
6月19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曾一度升格热带风暴,但于同日稍后时间降格为热带低气压。6月20日,此风暴渐接近香港,香港天文台发出该年第二个热带气旋警告信号[21];同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曾一度升格热带风暴但六小时后又降格。
6月21日下午三时,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海马。同日下午,中央气象局亦升格为轻度台风,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亦升格为热带风暴。晚上9时,日本气象厅报告测得最低气压为994 hPa。
6月22日上午10时,香港天文台升格为热带风暴。至13时,香港天文台测得每小时风速75公里,及最低气压985 hPa。同日晚上,香港天文台已经测得最高风速85公里每小时,但连续数小时均停留不动。
6月23日上午,海马于广东西部登陆。同日晚上8时,中央气象局测出海马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已减弱为990百帕,但它仍然是轻度台风。
同日上午10时10分,海马于阳西与电白一带登陆[22]。两小时后再次出海[23],同日下午4时50分再于吴川市登陆[24]。
6月24日上午,中央气象局预测,48小时内海马会减弱为热带低气压。但它仍然是轻度台风。同日6下半天中心离开海南岛、雷州半岛一带,朝越南前进,6/24上午中心尚在北部湾,预计明天凌晨就会减弱为热带低气压。同日14时,中央气象局测出海马的中心最低气压已减弱为992百帕,但它仍然是轻度台风。同日傍晚,中央气象局测出海马的中心最低气压再度增强为988百帕,
6月25日2时海马于越南登陆,它仍然是轻度台风。 海马于6月25日8时减弱为热带低气压,中心最低气压992百帕。同日傍晚,海马已减弱为低压区。
[编辑] 强烈热带风暴米雷(Meari)PAGASA:Falcon
主条目:强烈热带风暴米雷 (2011年)
强烈热带风暴 (JMA)
热带风暴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6月21日—2011年6月27日
强度 110 km/h (70 英里) (十分钟), 970 hPa (毫巴)
6月21日14时中央气象局发布的天气图已将07W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测出中心最低气压为1002百帕。6月22日下午,中央气象局、日本气象厅升格为轻台、热带风暴并命名为米雷。
6月22日,中央气象局于14时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6月23日当地报道,最快于6/23晚间发出海上台风警报[25],不排除增强为中度台风并发布陆上台风警报。同日23时30分,中央气象局发布海上台风警报。
6月23日20时中央气象局测出米雷的中心最低气压为993百帕。
6月24日17时30分中央气象局测出米雷的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85百帕。由于米雷有庞大的环流,6月24日中午开始台湾北部已经出现阵雨或豪雨。18时正,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并报告测得最低气压980百帕。
6月25日米雷的中心最低气压又增强为970百帕。(中央气象局则公布982百帕)
6月26日8时,根据中央气象局的报告米雷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85百帕,但它仍然是轻度台风。同日下午14时米雷登陆青岛(中国中央气象台认定21时10分登陆荣成成山),根据中央气象局的报告米雷中心最低气压仍然为985百帕,故它仍然是轻度台风。同日15时米雷进入北黄海,朝着朝鲜半岛的北朝鲜前进,中央气象局预测6月27日清晨米雷将会登陆朝鲜。
6月27日8时米雷还没登陆朝鲜,从卫星云图米雷看似已经消散,但米雷还是保有20m/s的风速,仍为轻度台风。同时,日本气象厅测出米雷的中心最低气压已减弱为990百帕。根据中央气象局报告指出米雷仍为轻度台风。同日9时米雷从北朝鲜登陆,下午3时日本气象厅报告已降格为低压区。
[编辑] 台风马鞍(Ma-on)PAGASA:Ineng
主条目:台风马鞍 (2011年)
台风 (JMA)
4级 台风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7月11日—2011年7月24日
强度 175 km/h (110 英里) (十分钟), 930 hPa (毫巴)
7月10日,一个低压区被升格为热带扰动,并获给予编号90W
7月11日,一热带扰动(90W)被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获给予编号08W。同日14时中央气象局测出该低气压的中心最低气压为1008百帕。同日20时中央气象局测出该低气压的中心最低气压已增强为1006百帕,并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7月12日上午2时,中央气象局测出该低气压的中心最低气压已增强为1004百帕,下午2时则增强至998百帕。下午3时,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马鞍,并给予国际编号1106,同时中央气象局及中央气象台亦升格为轻度台风及热带风暴。由于此台风未进入香港天文台的警告责任范围,香港天文台未对此台风作出任何评级。同日20时,中央气象局测出该低气压的中心最低气压已增强为995百帕。
7月13日凌晨2时,中央气象局测出该低气压的中心最低气压已增强为990百帕。早上5时,香港天文台在天气图上评级为强烈热带风暴。同日8时,中央气象局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85百帕,8时45分日本气象厅同时跟进。14时,中央气象局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80百帕。20时45分,日本气象厅测出中心最低气压为970百帕。同日晚上23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台风。而同时,香港天文台亦将其提升为一台风
7月14日上午2时中央气象局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65百帕,上午5时35分日本气象厅同时跟进。马鞍台风持续增强,同日上午8时45分日本气象厅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60百帕。同日20时中央气象局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55百帕,20时50分日本气象厅同时跟进。
7月15日8时中央气象局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45百帕,香港天文台把马鞍升格为强台风。8时45分日本气象厅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50百帕。14时中央气象局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40百帕。
7月16日,马鞍以及于7月14日生成的热带风暴蝎虎互旋,并产生藤原效应,蝎虎的云带及系统渐渐被马鞍吸收。同日下午,蝎虎被完全吞噬及吸收,成为马鞍的一部份。而吸收蝎虎后,马鞍亦曾出现双眼壁。
同日下午16时15分(UTC+8)香港天文台把马鞍升格为超强台风。20时,中央气象局将马鞍升格为强烈台风,中心最低气压930百帕。
7月17日上午2时,中央气象局测出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30百帕,升格为强烈台风。8时之后,台风开始逐渐减弱,同日下午4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强台风。
7月18日2时,中央气象局测出马鞍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40百帕,并降格为中度台风。同日1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指其不会登陆日本,但在20时又预测会登陆日本奈良地区。
7月20日马鞍台风逐渐转向,0时30分(UTC+9),马鞍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70百帕,并于德岛县南部登陆。同日8时50分,马鞍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80百帕,并于潮岬(和歌山县东牟娄郡串本町)登陆。同日下午,中央气象局将马鞍降格为轻度台风。
7月21日7时40分(UTC+8),日本气象厅测出马鞍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85百帕,比昨天又高出5个百帕。
7月22日2时,中央气象局测出马鞍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90百帕,比昨天又高出5个百帕,并且转往东北偏北方前进。同日8时,JTWC为马鞍台风发出最后报告。
7月23日5时45分时,日本气象厅测出马鞍中心最低气压为985百帕,但中央气象局则为马鞍台风发出最后报告。根据日本气象厅在5时45分发布气旋资讯,该台风还要到7月25日2时才会被降格为温带气旋,而目前强度是热带风暴。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已经认定此为一个亚热带气旋,并对他发展成为热带气旋的机率评级为LOW。
7月24日8时40分,日本气象厅测出马鞍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90百帕。同日15时,日本气象厅测出马鞍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92百帕,并预料将会于7月25日凌晨减弱为温带低气压。同日20时00分(UTC+8),日本气象厅将马鞍降格为温带气旋。
7月26日该低气压虽被日本气象厅将降格为温带气旋,但并未附带锋面,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已经认定此为一个亚热带气旋,中央气象局的最新天气图给出中心气压升到1006百帕,7月27日14时中央气象局的最新天气图给出该低气压中心气压降为1004百帕以时速10公里的速度向东南方移动。
7月28日2时,日本气象厅的天气图和中央气象局的天气图都还有标示低压,日本气象厅给出的中心气压又降为1002百帕,并缓慢的向南移动。同日中午(UTC+9)日本气象厅天气图给出数据表示,该低气压向南偏西南方向缓慢的移动,给出的中心气压仍为1002百帕。
7月29日2时,日本气象厅的天气图给出数据表示,该低气压向南方向缓慢的移动,给出的中心气压降为1000百帕。
7月30日日本气象厅的天气图给出数据表示,该低气压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向北移动。
8月1日马鞍转化的温带气旋,低压中心已消失。
[编辑] 热带风暴蝎虎(Tokage)PAGASA:Hanna
主条目:热带风暴蝎虎 (2011年)
热带风暴 (JMA)
热带低气压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7月14日—2011年7月16日
强度 65 km/h (40 英里) (十分钟), 998 hPa (毫巴)
此热带气旋早于7月11日已被编号为一个热带扰动(92W),其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多次给出LOW评价。
7月14日日本气象厅升格为一个热带低气压(报告气压为1006帕),中央气象局亦发出天气概况(报告气压为1002帕)。同日下午1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给出High评价,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7月15日中午,日本气象厅、中央气象局提升为热带风暴及轻度台风,香港天文台则升格为热带低气压,日本气象厅命名之为蝎虎。同日下午17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一个热带低气压,并编号为09W,在报告中指出不久会被另一个台风——马鞍所吸收;晚上20时,中央气象台停止编号,而该局发布的最新天气图上将热带风暴蝎虎(Tokage)标示为,报告气压为998百帕。
7月16日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降格为热带低气压并停编;稍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发出最后警告(Final Warning)。热带风暴蝎虎是因受台风马鞍影响才减弱为热带低气压,预计再24小时内该热带低气压将会被马鞍所吸收。7月16日,上午8时中央气象局发布的最新天气图上将热带风暴蝎虎(Tokage)标示为TD,报告气压为1002百帕,表示中央气象局并未将其降格为普通的低压区。该天气图表示:蝎虎(Tokage)正以20公里的速度向东北方移动。同日14时中央气象局发布的最新天气图上热带风暴蝎虎(Tokage)已经被台风马鞍完全吸收。
[编辑] 强烈热带风暴洛坦(Nock-ten)强烈热带风暴 (JMA)
1级 台风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7月24日—2011年7月30日
强度 105 km/h (65 英里) (十分钟), 985 hPa (毫巴)
PAGASA: Juaning
主条目:强烈热带风暴洛坦 (2011年)
7月20日一个热带扰动于菲律宾以东太平洋海域形成,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给予编号93W。
7月22日中央气象局没有标示中心气压,只标示“L”。
7月24日该热带扰动形成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及同时给予编号10W,但中央气象局及日本气象厅均未将它升格,只报告中心气压为1006百帕。香港天文台则在天气报告中表示一个热带低气压正在形成当中。
7月25日,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同时发出烈风警报(Gale Warning)。稍后,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给予命名Juaning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同时,中央气象局与香港天文台均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7月26日8时,中央气象局将此热带风暴升格为轻度台风;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给予命名并升格为热带风暴。同日12时,香港天文台将洛坦升格为热带风暴。
7月27日上午此风暴出现风眼,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9时30分香港天文台亦跟随升格。早上10时,此风暴登陆菲律宾奥罗拉省。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上午11时升格为一级台风,但登陆菲律宾后已降格为一热带风暴。同日14时中央气象局测出洛坦中心最低气压为985百帕。
7月28日2时45分,由于登陆菲律宾关系日本气象厅测出洛坦中心最低气压减弱为992百帕,还会再次增强,日本气象厅也测出洛坦移动时速为30 km/hr,而中央气象局测出时速为35 km/hr。
7月29日12时,日本气象厅测出洛坦中心最低气压维持于990百帕左右。香港天文台测出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90公里。下午17时40分,洛坦登陆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26],并继续穿越海南岛北部,移入北部湾。登陆前,中心气压稍为增强为985百帕。登陆以后,中心气压维持于984百帕,时速20公里,西北向。
7月30日凌晨3时,最低气压维持于985百帕左右。香港天文台宣告洛坦减弱为热带风暴[27]。正午12时,洛坦集结于越南河内东南约260公里,北纬19.5度,东经107.3度附近。其移动时速为18公里,西向,继续移向越南北部。[27]2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最后警报。
[编辑] 台风梅花(Muifa)PAGASA: Kabayan
主条目:台风梅花 (2011年)
台风 (JMA)
5级 超级 台风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7月26日—
强度 185 km/h (115 英里) (十分钟), 930 hPa (毫巴)
7月24日,一个热带扰动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形成,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给予Low及Medium评价。至7月25日,升至High评价,同时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7月26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同时给予编号11W,中央气象局亦有跟随升格;同日早上,日本气象厅发出烈风警报。
7月27日,香港天文台将此风暴评级为热带低气压。
7月28日早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风暴;同日14时,日本气象厅亦升格,并名之为梅花;20时,香港天文台亦升格之。
7月29日7时40分,日本气象厅测出梅花中心最低气压为990百帕。
7月30日4时,日本气象厅测出梅花中心最低气压增强为980百帕。14时,中央气象局升格为中度台风,中心气压增强为970百帕,55分日本气象厅跟进。 8时到20时12个小时间,梅花平均风速由110km/h增强到215km/h,从热带风暴跨越到四级台风,增长速度几乎超过1983年的台风佛瑞特。
7月31日8时,梅花增强到五级台风的260km/h,几乎平了台风佛瑞特的增强速度纪录。14时,梅花稍为减弱,回到4级台风的分级,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测出平均风速为125knot。
[编辑] 强烈热带风暴苗柏(Merbok)主条目:强烈热带风暴苗柏 (2011年)
强烈热带风暴 (JMA)
1级 台风 (SSHS)
持续日期 2011年8月2日—
强度 110 km/h (70 英里) (十分钟), 985 hPa (毫巴)
8月2日于东经162度,北纬23度一个热带扰动形成,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级为Medium。
8月3日早上,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同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苗柏,同时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苗柏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发出第一次报告。晚上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苗柏升格为热带风暴。
好。
1、效率方面,云图智创网络接单可快速将买家要求提供给接单者,效率高。
2、手续费方面,云图智创网络接单平台收取的手续费为成交单量的百分之0.2,手续费低。因此,云图智创网络接单好。
好了,关于“青岛气象云图”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青岛气象云图”,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