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策天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季节气候

文章内容

陕北天气预报_陕北天气预报一周天气

zmhk 2024-07-10
陕北天气预报_陕北天气预报一周天气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陕北天气预报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陕北天气预报的话题。1.2021西安清明节景区门票预约指南清明节西安
陕北天气预报_陕北天气预报一周天气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陕北天气预报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陕北天气预报的话题。

1.2021西安清明节景区门票预约指南清明节西安天气预报

2.西安属于陕南还是陕北

3.黄河有多长

4.你好,不知道您能不能帮忙查到,2011年延安或者陕西4月-11月降水情况!论文急用!万分感谢

5.为什么陕西最近3天强对流天气特别多?

陕北天气预报_陕北天气预报一周天气

2021西安清明节景区门票预约指南清明节西安天气预报

       清明节计划去旅行的小伙伴们注意了,在西安很多景区是需要提前预约的,所以如果你想要去游玩,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网上预约,清明节的门票,很多景区现在就可以预约了。

清明门票预约指南

1.大唐芙蓉园

       2021大唐芙蓉园新春大潮会活动延期至4月5日,在春节假期错过赏园机会的朋友们,可以在清明假期和家人一起来游玩~活动期间需购票入园哦,现在就可以购买清明假期的门票啦!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曲江新区芙蓉西路99号

       交通指南:

       地铁:乘坐西安地铁4号线,在大唐芙蓉园站下车,步行前往大唐芙蓉园景区

       公交:

       大唐芙蓉园南门:22路;24路;146路;157路;161路;212路;307路;曲江公交旅游环线

       大唐芙蓉园:21路;601路;游8/610路

       大唐芙蓉园西门:22路;23路;24路;44路;146路;189路;212路;224路;224路延点区间;307路;526路;609路;曲江公交旅游环线;游9/320路

       门票价格:成人票50元,儿童票、学生票30元/人。

2.西安植物园

       清明节外出赏花踏青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西安植物园清明假期的门票可以开始购买啦,而且西安植物园春季花展也拉开了帷幕,各色郁金香等你来打卡!想要赏花踏青的朋友们,不要错过这个假期咯~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雁翔路与南三环交界处向南第一个路口向东1.4公里。

       交通指南:37路、525路、121路直达;公交车701到登高路宁安路口站下车往东一公里或者25路、48路、269路、903路、游6路,到曲江政务中心往东1.4公里;或乘坐地铁5号线到黄渠头站。

3.兵马俑

       目前,兵马俑门票可提前8天购买,今天开始就可以购买清明节4月3日-5日的门票啦!

       地址: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北路

       交通指南:地铁9号线到秦陵西站下车,坐617路公交到达兵马俑

       门票价格:120元/人

4.华清宫

       华清宫景区门票可以提前一个月购买,现在就可以购买清明节4月3日-5日华清宫景区的门票!

       地址:西安市临潼区华清路38号

       交通指南:地铁9号线到华清池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

       门票价格:120元/人

5.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景区目前可以购买清明节假期的门票,也就是说4月3日-5日的门票现在已经可以购买啦~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

       交通指南

       地铁:乘坐西安地铁2号线,在永宁门站下车,步行前往城墙景区

       公交:

       南门里站:12路;184路;193路;208路;221路;600路;603路

       南门外站:6路;11路;12路;16路;23路;26路;29路;31路;35路;36路;40路;46路;184路;187路;193路;203路;204路;208路;215路;216路;221路;222路;239路;258路;311路;402路;512路;600路;603路;605路;608路;609路;616路;701路;800路;910路;游7路

       门票价格:60元/人(18:00之后入场,包含花灯门票)18点前54元

6.西安世博园

       西安世博园虽然免费开放,但是想要进珍宝馆、自然馆、萌宠馆是需要提前预约的哦~目前三馆均可预约清明时期的门票。(目前,长安塔暂不开放)

       地址:西安市灞桥区世博大道1号

       交通指南:西安地铁三号线到达香湖湾站A口

       门票价格:免费,需要预约

7.昆明池·七夕公园

       昆明池·七夕公园可提前预约3日内门票(含当天),最早2021年4月1日可以开始预约清明假期4月3日的门票。

       地址: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鱼斗路

       交通指南:乘坐地铁3号线到鱼化寨站,再乘坐823路到昆明池站。

       门票价格:免费,需要预约

8.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2021年4月3日(周六)~2021年4月5日(周一),正常开放,但是根据小编查询,陕历博在清明节期间门票已全部约满,想要去的朋友们要注意调整行程哦~

清明节天气

       30日:全省晴天转阴天,陕北西部部分地方有小雨,关中南部、陕南有小雨。陕北部分地区有4~5级偏南风。

       31日:全省阴天,有小雨,延安西部局地、关中南部局地、陕南南部局地有中雨。日平均气温陕北中北部下降4℃左右。

       4月1日:全省阴天,陕北、关中北部有小雨,关中南部、陕南有中雨,陕南南部局地大雨。陕北、关中北部日平均气温下降6~8℃,关中南部下降4℃。

       4月2日:全省阴天,陕北南部、关中、陕南北部有小雨,陕南南部有中雨。

       4月3日:全省阴天转多云,陕北东部、关中、陕南大部分地方有小雨。

       4月4日:全省多云转阴天,陕北和关中部分地方、陕南局地有阵雨或小雨。

西安属于陕南还是陕北

       河南多地再次遭遇新一轮降雨。河南省启动防洪四级应急响应。受持续降雨影响,三门峡市多处发生滑坡,卢氏县一栋村民平房被泥石流冲垮。洛阳栾川县的河水猛涨,许多路段积水严重,淹没了车辆。由于降雨,郑州市区部分路段出现积水,部分路段已关闭,部分路段已中断控制,部分主要道路上车辆和行人稀少。秋季作物的生长期推迟,播种日期也可能推迟。

       发现蓄滞洪区部分农田和低洼地仍被水浸泡。应注意后期降水对秋收和秋季种植的影响;建议减少湿地的积水和排水,以确保小麦及时播种。河南省农业厅还发布了小麦播种技术指导意见,提出要全力以赴,确保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要加强对连续暴雨可能造成的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请做好应急准备。

       提醒密切关注近期天气预报,在强降水期间减少或避免户外活动,以确保安全。要求相关部门积极及时获取和动态跟踪各类预测预警产品,并采取本部门联动应对措施。相关地区应重点关注同级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高度重视气象部门发布的0-2小时进近预报预警,落实疏散等工作措施。陕北、山西、河南、山东的降水区移动迅速,降水时间一般不超过12小时。

       陕南、四川盆地降水持续性特征明显,累积降水量大,夜间降水量可能增加,并伴有短期强降水、局部矿难等强对流天气。重点关注四川东北部、陕西北部和南部、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山洪和地质灾害的高气象风险。四川盆地和黄淮地区持续强降雨,日照少,土壤过于湿润,部分低洼农田积水或内涝,不利于夏玉米、夏大豆等秋季作物充分灌浆,不利于棉铃开裂开铃,不利于农作物收获。

黄河有多长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黄河中游,属于关中,而不是陕南或陕北

       陕西主要分为陕北、关中、陕南。关中是指“四关”,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个城市一区。

       西安是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一带一路”核心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 。

扩展资料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百度百科——关中

       百度百科——西安

你好,不知道您能不能帮忙查到,2011年延安或者陕西4月-11月降水情况!论文急用!万分感谢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黄河全长54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各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尤其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十分严重。

       黄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兰州以上大部分为半湿润区,兰州以下,西北部为干旱区,南部和东南部为湿润区,其余为半干旱半湿润区。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春季蒙古高压衰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上西伸,气温回升,降水增多;夏季大部分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盛行偏南风,水汽丰沛,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衰退,蒙古高压向南扩展,降水开始减少,但常发生连阴雨天气。气温的地区分布特点是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多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大于14℃,最低的地区小于-4℃。年极端最高气温为洛阳盆地44.2℃,年极端最低气温为河源地区-53.0℃。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为秦岭,局部达900毫米以上。年降水最多的站为泰山顶达1108.3毫米;年降水量少的地区为内蒙古杭锦后旗、临河一带,在150毫米以下,年降水最少的站为内蒙古杭锦后旗的陕坝,只有138.4毫米。上游降雨强度较小,历时较长,暴雨极少,日降水量很少超过50毫米;中下游降雨强度较大,历时较短,暴雨较多。陕西、内蒙古交界处的乌审旗,1977年8月1日发生过一次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木多才当,10小时降雨1400毫米(调查值),超过世界最高记录;三门峡至花园口间,1982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次大暴雨,暴雨中心宜阳县石 镇24小时降雨734.3毫米,也是黄河流域罕见的大暴雨。

       由于气候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黄河的水文情况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径流的时空变化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的比值,干流为2.5~3.5倍,支流为2.5~40.8倍。各地区的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11~0.53。多水区和少水区径流深相差140多倍。年径流系数最大为0.7,最小只有0.01。

       第二,汛期长、洪水次数多。一年中有伏、秋、凌、桃四个汛期,总历时长达10个月。伏、秋汛合称为大汛,由降雨形成。其洪水来源有兰州以上、晋陕区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和大汶河流域。上游洪水涨落比较缓慢,历时较长,兰州水文站一次洪水历时平均40天,最长可达66天,最短22天;中游洪水涨落较快,尤其晋陕区间的洪水陡涨陡落,历时较短,干流龙门站洪水历时平均46小时,最长80小时,最短20小时,连续洪水一般为3~6天,涨水平均8小时,最长30小时,最短2小时;支流洪水更是来猛去速;下游干流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其特点与来源有关,但又受高含沙量变动河床和滩区建筑物的影响,往往使洪水演进规律发生异常变化。凌汛主要发生在宁夏、内蒙古和黄河下游两个河段,均由冰塞、冰坝壅水形成。黄河下游的冰情变化极不稳定,约有十分之一的年份不封河,有的年份则三封三开。60年代以来由于三门峡、刘家峡水库防凌运用,冰情有较大变化,凌灾有所减轻,但盐锅峡水库至刘家峡河段于1961~1962年度,青铜峡水库上游于1967~1968年度,天桥水库上游河曲河段于1981~1982年度都曾发生过严重冰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桃汛是宁夏、内蒙古河段开河时融冰水和河槽蓄水下泄形成的冰凌洪水,流至下游正值桃花开放季节,洪峰不高,涨落较缓。1972年后为了下游灌溉,三门峡水库调蓄桃汛水量,下游不再有桃汛洪峰。

       第三,含沙量高并且水沙异源。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和中游三门峡以下水多沙少;黄河中游三门峡以上水少沙多,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携带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支流窟野河温家川水文站最大含沙量达1700公斤每立方米。干流陕县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形成了居世界首位的多沙河流,由于河流含沙量高带来了特殊的产流、汇流、产沙和输沙规律,并造成河槽冲淤游荡,河床剧烈变化,水位变化无常。

       黄河水文工作是治黄的基础,是各项治黄工作的重要依据。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殷代(公元前13~前11世纪)又开始有描述雨情和占卜预测洪水的记载;战国时的慎到(公元前395~前315年)曾在黄河龙门流浮竹观察水流速度;秦代(公元前221~前206年)建立了报雨制度;西汉后期(公元前77~前37年)创造了雨量筒,开始降雨的定量观测;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对黄河泥沙进行过观测论述;隋朝(公元581~618年)设立“水则”观测水位;明万历元年(1573年)开展了“塘汛”;到了清朝(14~1911年)自兰州以下多处设立水志桩测报水情,并在泺口观测过含沙量。黄河下游传递水情的手段也由快马改进为电话。

       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黄河水文工作已发展到采用近代科学技术方法。1912年设立了泰安雨量站。1915年设立了支流大汶河南城子水文站。1919年至1933年又先后增设了黄河干流陕县、泺口、柳园口及支流泾河张家山等水文站和支流渭河咸阳、交口镇、阳平关、泾河船头等水位站。1933年陕县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造成了黄河下游的严重水灾,引起了国民政府对测报洪水的重视,促进了黄河水文工作的发展。1937年黄河水文观测站点有增加,曾达到水文站(包括渠道站,下同)43处,水位站29处,雨量站185处。后因战争影响,一大批测站停测,1939年只有水文站26处,水位站4处,雨量站80处。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又恢复到水文站60处,水位站33处,雨量站73处。建国前夕1949年尚有水文站44处,水位站48处,雨量站45处。民国时期还进行过部分水文资料整编,开展过水文分析研究,随着通信技术的改进,报汛手段除电话外又设立了专用电台,但总的情况发展仍然比较缓慢,站网稀疏,设备简陋,技术粗放,资料不系统。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黄河治理十分重视,在治黄工作的推动下,黄河水文工作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50年代。建国初期,黄委会统一了全河治理,确定了治理黄河的目的是“变害河为利河,上、中、下三游统筹,干支流兼顾”的方针。黄河水文工作根据治黄要求,以为防洪服务为主进行恢复发展。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治黄工作进入了由防洪过渡到治本的阶段。黄河水文工作除继续为防洪作好水文测报外,并为黄河治理规划、工程建设、河道治理、引黄灌溉、水土保持等全面服务。50年代末期,在国民经济“”的形势下,黄河水文工作也加快了建设步伐,在1958年和1959年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之后,1960年又提出“开展全面服务,保证治黄重点,大力支援农业,洪水枯水泥沙并重,大中小河兼顾,基本站、实验站并举,定位观测与调查研究结合”的方针,全面高速度地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建设过快、战线过长、工作不切实际的现象。总的来说,50年代是一个大发展阶段,水文站网已初步形成,水文测验已全面展开,测验规范己大力贯彻,实验观测分析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历年资料整编已全部刊印出版,逐年资料整编体系也已建成,水文情报预报,已在防洪防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黄河水文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0~70年代虽曾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后期又得到了恢复发展,稳步提高。在这一阶段里,由于黄河干支流相继建成了15个大型水库,支流上也修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库,引黄灌溉和水土保持面积不断扩大,使黄河水文自然变化规律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治黄对水文工作提出了完善站网,提高测验质量,算清水账、沙账,加强水文情报、预报,深入探讨水文变化规律的要求。据此进行了调整发展站网,整顿加强设施,以土洋结合和开展协作的方法研究创造了适应黄河特点的测验工具仪器,改进了技术,提高了水文测报质量,开展了气象预报和水质监测,增加了服务项目,全面展开了实验研究和水文分析计算并开始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各项水文工作都获得了新的进展。

       进入80年代,遵照国家“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治黄工作确保防洪安全,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以洪水测报为中心,研制、引进了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始建立自动测报系统,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一、站网建设

       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的战略部署,建国后即以全面控制洪水、径流、泥沙为原则,恢复旧站,建设新站。1950年全河水文站即已恢复到民国时期的最高水平,1955年全河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已为1949年的4.7倍、2.7倍、13.8倍。1956年编制了黄河流域水文站网规划,为科学合理地建设站网提供了依据。1960年站网密度已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泥沙站网大大超过了一般河流。1960年以后,为了适应黄河流域自然情况和治黄工作的新变化,又修订了四次站网规划,其中60~70年代三次,80年代一次。60年代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曾不适当地撤销了一大批测站。到了70年代逐渐恢复和发展并设立了一批小河站。1990年全河水文站网已有水文站451处(其中渠道站129处),水位站60处,雨量站2357处。其中属黄委会系统的分别为139、35、763处。全河水文站每万平方公里4.28站,为1949年每万平方公里0.52站的8.23倍。全河雨量站每万平方公里31.32站。水文站体制也由全部水文站常年驻站观测,改为大部分支流站实行站队结合。随着水文站网的逐步完善,黄河流域的径流、泥沙、洪水等各项水文因素的形成变化,已得到全面控制。

       二、水文测验

       (一)基本测验

       测验工作是水文工作的基础。建国后,各项基本观测迅速全面展开。在测验设施方面,除了进行高程和平面控制建设外,主要创建了适合各站特性的各种测验设施,用测船测验的水文站一般架设吊船缆道,山溪性河流架设缆车(吊箱)缆道,断面较窄河床比较稳定,漂浮物较少的水文站架设流速仪缆道。在洪水时用浮标测流的水文站都架设了浮标投放器。1987年全河已架设吊船缆道处(其中黄委会系统37处),缆车和流速仪缆道252处(其中黄委会系统94处)。黄委会系统除黄河下游河面特别宽,游荡多变的夹河滩水文站外全部架设了缆道。兰州水文站还建成了半自动流速仪缆道,宁夏固原水文站架设了双刹型电动独轮缆道。电动升降缆车己作为中国水文业务技术经验之一,列入世界气象组织推行的《水文业务综合子计划》向各国推荐。少数使用机动船的站,则加大了马力,建立了机船组,提高了测洪能力。河口水文实验站建造了黄河上最大的600匹马力40.15米长的浅海测量船。

       在测验工具仪器方面,首先配齐了各站必需的测验和测量工具仪器,然后根据各站特点逐步改进提高。雨量观测,由雨量筒改进为自记雨量计和遥测雨量计,1990年雨量自记程度全河已达46%,其中黄委会系统达到60%。水位观测由直立固定水尺发展到活动水尺和各种适合测站特性的自记水位计、遥测水位计,1987年水位自记程度全河已达20%,其中黄委会系统达到24%。测速仪器由一般流速仪改进为防沙防草流速仪。测沙工具由直立式悬移质采样器改进为横式采样器,进而研制了同位素测沙仪。泥沙颗粒分析仪器初期为筛分析、比重计、底漏管,于1960年改为粒径计,1980年发展为光电颗分仪。

       测验规范是测验工作的法规,为了统一测验标准,提高测验质量,1951年黄委会首先制订了一个简单的测验规定。1956年后认真贯彻了水利部颁发的《水文测站暂行规范》,并制订了补充要求,改进了测验方法。在测流方面,对测流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过试验研究,不断改进提高。泥沙测验方面,建国一开始就十分重视,除了各站一般泥沙测验外,还有部分站开展了精密泥沙测验。1956年按测验规范规定改为输沙率测验。为了研究泥沙的形成、输移规律,1950年就开始在黄委会系统14个水文站上取样进行颗粒分析,到了80年代全河已发展到124站,其中黄委会系统68站。黄委会系统颗粒分析室也由1950年的1处增加到1980年的12处,后又调整为7处。

       冰情是黄河上又一种复杂的水文现象,观测冰情的站1960年全河已达400处,其中黄委会系统181处。为认真贯彻水文测验规范的规定,除一般冰情观测外,还开展了特殊冰情观测。

       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不仅需要掌握水量还必须了解水质。1958年开展了天然水为主的水化学成分测验。1972年开展了水质污染监测后,天然水化学成分测验与水质监测相结合。1975年建立了黄河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系统,增加了水化学成分测验站,布设了大量的水质监测站点。分析方法除天然水化学成分贯彻《水文测验试行规范》外,水质监测污染物分析均按特定的规范执行。80年代逐步引进了各种先进的分析仪器,改进了分析技术,分析质量已达到国际标准。黄河水质状况经过调查和对监测资料分析研究,基本搞清了黄河水质的主要水化学成分和矿化度分布情况。大量的数据和分析资料说明建国后黄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1990年低于三类水质的河长,干流为34%,支流达59%。

       水文调查是弥补水文定位观测不足的一项重要水文工作。自50年代初开始,黄委会就组织了多次黄河干支流洪水调查,获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如黄河干流三门峡184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6000立方米每秒;黑岗口1761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0000立方米每秒;支流伊河龙门镇公元22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20000立方米每秒;沁河九女台1482年的洪水,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等,都是大大超过实测资料的罕见特大洪水。80年代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将全河172个河段的调查洪水成果汇编成册,刊印出版。沿黄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也将调查洪水资料汇编刊印。

       由于测验工作不断充实,测洪能力不断加强,测流历时不断缩短,测验方法不断改进,测验精度不断提高,水沙不平衡现象逐渐减少,散乱的水位流量关系逐渐变为较规律的曲线,为治黄提供了完善、可靠的水沙、水质等资料。

       (二)实验观测

       为了掌握黄河的水沙特性,除了大量的基本水文测站外,还开展各项实验观测,探求水沙的形成变化规律。

       1953年首先在河口建立了前左水文实验站,进行黄河三角洲淤积延伸和尾闾摆动规律的观测研究。1956年开始在上诠、三门峡和三盛公相继建立了大型水面蒸发站,研究了水库水面蒸发和一般蒸发器与天然水面蒸发的关系,并为计算大范围陆面蒸发提供了资料。1957年在花园口游荡性河段建立了河床演变测验队,进行了河床冲淤摆动变化规律的观测研究。在高村以下的自然弯曲河段和由人工控制、半人工控制的弯曲河段建立了弯曲河道观测队,进行了弯曲河道变化规律的观测。1958年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岔巴沟设立了子洲径流实验站,观测研究了黄土地区径流形成变化规律和水土保持的影响。同年又设立了三门峡库区水文实验站,随着位山、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天桥、巴家嘴等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都相继成立了实验站(队),开展了以库区泥沙运行规律为主的观测研究。累计建立实验站(队)14个,测取了各种水文实验资料,撰写了大量的分析报告和专著,这些成果已在治黄规划、河道整治、水库建设管理运用、河口治理等治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资料整编

       建国初期,根据治黄规划的急需,1952~1956年对1953年前的全部黄河基本水文测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编,于1956年刊印出版。在此基础上,确定自1954年的资料开始转向逐年整编,并建立了在站整编、集中审查、复审汇编、刊印出版四个步骤和保证质量提高工效的制度。每年的测验资料一般隔年刊印出版。整编方法除贯彻全国统一规定外,又结合黄河特点进行了补充1976年开始试行电子计算机整编,年从国外引进了电子计算机,此后正式展开并开始筹备和建设水文资料数据库,以推动资料整编工作的改革。

       水文实验资料整编,自1960年整编三门峡库区实验资料开始,相继展开对各实验资料的整编,同时还进行了小河站资料整编,并在整编资料基础上作了五次黄河流域水文特征值统计。在70年代初还进行了黄河流域特征值的量算,将原用的黄河流域面积745000平方公里修改为752443平方公里,原用的河长4845公里修改为54公里。

       截至1990年共整编刊印了各种水文资料368册,除提供水利部和黄委会有关单位使用外,还供应了其他165个单位部门应用。

       三、水文气象情报预报

       情报工作。向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报汛的水情站网,在50年代,由1949年的11处增加到1959年的404处。水情传递手段,一开始就采用了公用电报、电话和专用电台、电话相结合的通信网。水情拍报办法,由简单的定时拍报,改进为分段次标准拍报。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文情报系统。60年代,水情站网曾一度大幅度下降。1970年开始回升,70年代末稳定在500处左右。鉴于淮河1975年8月大洪水时水情信息不灵的教训,黄委会在三门峡以下建立专用无线通信网。自80年代初开始,在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建立自动遥测系统。现在黄委会水情部门建立了雨、水情信息自动接收、处理、传输系统,大大提高了水情传递时效。

       水文预报。1951年开展了黄河下游的洪峰预报;1955年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干支流的降雨径流和洪水过程预报;1959年又发展到上游,并全面开展了洪水、枯水、冰情,长期、中期、短期各种预报。60年代末到70年代,采取协作的办法,加强预报技术的研究,并组织了一次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黄委会的大协作,研究改进了黄河长期暴雨洪水预报。70年代末又组织了一次有关省(区)和流域水文、水利部门的协作,研究建立了黄河下游洪水预报系统。1975年黄委会成立了气象组织,由全部依靠沿河气象部门提供天气预报,改为自行开展天气预报,并与有关省气象台建立了汛前长期降水预报会商和汛期暴雨联防,把天气预报与水文预报结合起来,增长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1982年后,逐步推广运用电子计算机,并在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建立自动遥测联机实时洪水预报系统,改进了以三花间预报为重点的全部预报方法,提高了预报精度。天气预报也建立了卫星云图,测雨雷达及各种气象信息自动接收处理系统,并开始研究建立专家系统,改进预报方法,提高了预报准确率。黄河的水文、天气预报已开始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建国以来,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已对历年黄河防洪、防凌工作提供了约300万站次情报,4000多站次预报,尤其在1958、1981、1982年的黄河大洪水中,准确及时地提供了洪水情报和预报,使防洪工作采取了有力的防御措施,以最小的损失取得了战胜各次洪水的伟大胜利。

       四、水文计算和分析研究

       这是治黄规划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是治黄的重要科学依据,建国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简称黄河技经报告)时,对黄河干支流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水文分析计算,同期还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的降水和径流形成变化规律,此后在修订补充治黄规划时对有关内容又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60年代首先统一了全河主要水文站的主要水文数据,确定了陕县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23.5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吨,并围绕探求根治黄河水害的途径和三门峡水库改建,进行了有关水沙分析研究。鉴于钱宁1959年提出黄河下游淤积的主要成分是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沙,1965年后对此进行了粗沙来源的调查研究。同期,1962~1965年对上游刘家峡至盐锅峡河段的冰塞开展了观测研究,提出了计算方法。进入70年代后,根据水利电力部(简称水电部)指示,黄委会编制了黄河治理规划,并以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和防洪为主进行了水沙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除搞清了黄河下游的粗沙来源外,还研究了黄河泥沙的输移规律,分析计算确定了黄河下游花园口的可能特大洪水流量为55000立方米每秒。同时,对三门峡、花园口的主要历史洪水进行了分析,系统研究了黄河下游的凌汛,取得了不少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到了80年代在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时,再次进行了水沙分析计算,并对多年来分析研究的泥沙运行规律、历史洪水、黄河冰情、黄河水资源,以及黄河流域的气候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撰写成专著。还开展了高含沙浑水流变特性试验和水内冰、河曲段冰塞的观测研究,取得了许多宝贵成果。

       黄河的水文研究,自1981年撰写冰情论文参加国际冰情学术讨论会后,开创了黄委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新局面,已有不少水文研究成果进行了十余次国际交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水文科研成果,推进了黄河水文研究工作的发展。

       建国以来,作为防灾减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的黄河水文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到1990年仅黄委会系统事业费就有人民币2.2亿元。建立了一支业务熟练、思想过硬的水文队伍。全河水文职工到1990年为4680多人,其中黄委会系统2500多人,已建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黄河水文系统。广大的黄河水文职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尤其工作在水文测报第一线的水文职工,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与暴雨、洪水、泥沙、冰凌作斗争,仅黄委会系统就有31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40多年中黄河水文工作已为治黄提供了大量的水文资料和水文气象情报、预报,水文分析研究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黄河特色的水文事业发展道路,无论在黄河治理开发和流域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黄河是世界上水文变化最复杂、测验条件最困难的河流,尤其随着黄河的治理和流域经济发展,黄河水文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文测报质量远不能适应需要,水沙量尚未完全算清,水文规律尤其是在新的变化中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黄河水文工作者必须不遗余力地、孜孜不倦地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站网,加强测报,深入研究,更加努力克服困难,使黄河水文事业不断发展提高。

       

参考资料:

       /c?word=%BB%C6%BA%D3%3B%D7%CA%C1%CF&url=/Article%5FShow%2Easp%3FArticleID%3D2218&b=0&a=11&user=baidu

为什么陕西最近3天强对流天气特别多?

       一、9月降水异常偏多,出现强秋淋2011年9月出现了自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强秋淋天气,过程历时高达18天,平均降水量为260.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8倍。二、7月初自北向南全省出现区域性暴雨7月1—3日我省自北向南出现了一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期间有3个暴雨日,落区在榆林和延安北部。7月5日凌晨到6日,我省汉中安康等地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此次降水过程落区集中,过程雨量大、灾害严重。三、冬季干旱,1月异常偏冷2010年11月到2011年2月中旬,陕西大部分地区超过百天未出现有效降水,全省大部降水偏少5成以上,其中陕北大部分偏少8成以上,陕北、关中大部出现旱情。2011年1月强冷空气活动频繁,月平均气温-4.5℃,偏低3.0℃,是1961年以来第二低年。四、11月降水多、气温高,突破历史极值2011年11月份全省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最高值,全省平均降水量创1961年以来最大值。致使关中陕南入冬时间偏晚。月降水量陕北、陕南突破历史极值。五、夏季高温热浪天气多西安高温刷新1960年6月上旬最高气温极值。其中6月7日全省有41个县区最高气温超过35℃,7个县区最高气温超过40℃,西安最高气温达到了40.3℃,刷新60年来6月上旬最高气温。六、7月末、8月初持续性暴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7月28—8月1日我省出现大范围暴雨天气,落区主要在陕北南部、关中中西部和陕南,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造成一定损失。7月全省10市79个县(区)遭受风雹和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17亿元。七、初冬雾霾天气多、范围广、影响大2011年11月-12月,全省大范围地区出现雾霾天气。八、4月底我省出现大风沙尘天气榆林、神木出现沙尘暴。九、7月中旬出现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7月13—22日全省自南向北出现连续9天的冰雹、大风、雷雨等强对流天气。十、11月我省出现雷电天气11月共有5个雷暴日,其中最强一次出现在28—29日,分布在关中和陕南。进入11月下旬发生雷电的情况比较少见。今天就是元旦,根据天气预报,明后天有冷空气活动,但下雪的可能性较小。

       从目前一直到9月都是我省强对流天气频繁多发的时期。未来几天我省大部虽然以高温晴热天气为主,但强对流天气也会频繁发生。

       强对流天气是指发展迅速、天气变化剧烈、破坏力极大,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的灾害性天气。

       15、16、17、18日接连四天,我省大荔、长武、商州、宜君等地,都相继出现了冰雹天气,而短时强降雨、雷暴现象更是在全省范围内频频现身。

       17日我省有50多个区县出现了雷暴天气,像是黄龙、宜君、丹凤、宁陕等地,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强对流天气。未来几天,强对流天气还将在我省激烈碰撞,在陕北、关中局地仍有冰雹并伴有短时大风。

       当前我省正处于雷电高发期,建议市民要学习一些防雷避雷知识,增强防雷意识。近期受强对流天气影响,我省雷雨天气频繁,局部地区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冰雹,如大荔、长武、商州黑龙镇等地,个别地区阵性降雨较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市民要注意防范高温和雷暴天气带来的危害。

       好了,今天关于“陕北天气预报”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陕北天气预报”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